第18部分(第3/4 頁)
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慈禧看起來“具有一般女子沒有的遠見、膽識、機智、謀略和手腕”,但是,她在綜合素質上僅僅只能算是一個“小市民”,一點也不具有雄才大略,她至多隻能算是一個貪權的、充滿心機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智幾乎都化為了權術,一輩子用盡心機只是為了如何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不知道自己手中的權力根本上應該用來幹什麼。為了穩住自己的大權,她讓政治觀點相反的幾大朝臣勢均力敵,相互內耗,而這卻造成了整個國家的停滯不前。慈禧將皇權緊緊抓在個人手中,達到了清朝權體制的頂峰。她為了永遠垂簾聽政,同治死後,又立了一個六歲的兒童做皇帝,當光緒快要成人親政時,她為了獨掌朝綱,先毒死慈安皇太后,進而又免去奕訢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的職務,使奕訢重新成為一個閒散的親王。光緒從太和殿親政大典時起,就被慈禧掌控在手裡,或被作為顯示自己威嚴的權杖,或被看作御座上的玩偶。她表面上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即規定每隔一日,光緒必須親自向她奏報政務,聽候訓示,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隨時請旨,名為皇帝,實為傀儡。戊戌變法被她鎮壓後,光緒被囚禁起來,慈禧又重新出面訓政,她到老死也不讓光緒掌權,竟有意把光緒毒死。她把自己的私利凌駕於國家民族的利益之上,貪戀政權到變態的地步。也不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常在重華宮漱芳齋辦事、看戲、傳膳,沒有協同治國的文化謀略,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也培養成了廢物。她獨裁中國四十八年,使中國失掉了一次次變革圖強的機會。
慈禧是這樣一個貪戀皇權、善於玩弄權術,而實際上沒有一點政治遠見和經國大略的女人。由這樣的女人統治中國近五十年,是我之民族的悲哀。
【點評】
辛酉政變是慈禧權力的頂峰。她走上中國政治舞臺純粹是一種偶然,根本不是那種時勢造英雄、應運而生的英雄豪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女人竟主宰了中國命運近五十年,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文明的發展程序,這裡面,歷史的偶然性又轉化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性。其戲劇性和悲劇性令人感慨回味不盡。
第十七章 晚清中興四大臣
在晚清中國專制王朝走向沒落的時期,崛起四位中興大臣,他們憑藉才能剿滅農民起義,開啟洋務運動,企圖力挽中華幾千年封建專制體制綱常名教的覆滅。
一、湘軍頭子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五歲開始在家塾隨父親讀書,後在長沙府應試中舉,名列第七。1834年,畢業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年底進北京參加會試,一連兩次均落 第。1838年,再進北京參加會試,終於中 第三十八名進士,然後入翰林院,成為主和派重要人物,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並被穆彰阿改名國藩。
1840年,曾國藩以庶常館散館授檢討而步入仕途。在以後的十多年中,他潛心研究宋明理學,從韓愈、周敦頤、朱熹到陸象山、王陽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過,成為“封建社會最後一位道學家”。這一時期,他雖不曾飛黃騰達,也還一帆風順,只十幾年工夫就升任為禮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起來後,在家守孝的曾國藩披袍掛甲,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強大柱石。1853年,他接到督辦團練的上諭,赴長沙就職。到職後曾國藩以羅澤南等人的“湘勇”為基本力量,成立一個大團,鎮壓湖南境內各地的農民暴動。他採取亂世重典的方針,殺人如草芥,被時人稱為“曾剃頭”。他在督辦團練、鎮壓起義的同時,開始實行他早在1851年就萌生的計劃,即訓練一支有別於滿清綠營軍隊和地方團練的新式武裝,這就是湘軍。
鑑於當時官軍的腐敗無能,他訂出訓練士卒的嚴密方法:首先是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對招募士兵,他主張要在山區和偏僻地區招募,認為“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對招募軍官,則主要招聘紳士、文士充任,並有具體標準: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要不計名利,四要耐受辛苦。
其次他將“兵為國有”變為“兵為將有”,仿效明代戚家軍的辦法,以營為單位,下設四哨,每哨又轄四隊,層層管轄,這樣的軍隊編制,平時便於訓練,戰時便於佈防;在治軍方面,他又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營制”、“營規”,並把封建的綱常名教編寫成通俗的民歌,對士兵進行教育,控制軍隊的靈魂。湘軍的組織和訓練,為後來一切軍閥所效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