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也不錯,至少對於他們來說,我具有反面的不可忽略的價值;當然,有些人士並不是厭惡我,他們對我心懷善意,只是把我當成一個辯論的對手,因此每講必看,看過必爭。沒想到我花甲之後,還能被諸多人士賜以如此的關注,我整個的心情,確實必須以欣慰兩個字來概括。我的秦學研究,有的人誤解了,以為我只研究《紅樓夢》裡的秦可卿這一個人物,或者我只把《紅樓夢》當成一部清代康、雍、乾三朝政治權力的隱蔽史料來解讀。不是這樣的,我的研究,屬於探佚學範疇,方法基本是原型研究。從對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紅樓夢》文字背後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權力之爭,並不是我的終極目的。我是把對秦可卿的研究當作一個突破口,好比開啟一扇最能看清內部景象的窗戶,邁過一道最能通向深處的門檻,掌握一把最能開啟巨鎖的鑰匙,去進入《紅樓夢》這座巍峨的宮殿,去欣賞裡面的壯觀景象,去領悟裡面的無窮奧妙。我的講座,第一、二講概括地介紹紅學,也是表明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礎上去進行的;第三講至十三講重點揭秘秦可卿,第十四至十八講揭秘賈元春。這本書就先收錄到第十八講,因為第十九講以後,講妙玉的部分雖然錄製了,但還沒有整理出初步的文案,而之下的部分,就根本還沒有錄製。是否還能順利錄製,何時錄製,何時能製作為節目播出,各方都還舉棋未定,因此,這本書只能到此為止。如果第十九講到擬定的第三十六講也就是最後一講有幸能夠完成,那麼,接續這本書再出一本,以為合璧,是我的願望,相信也是支援我、鼓勵我的紅迷朋友們樂於見到的。為了使關注我這一系列講座的人士進一步知道,我確實不是隻研究秦可卿,而是從她出發,去對《紅樓夢》進行較全面的探索,在這裡我把已經錄製的四講和初步擬定的後面的講座題目公佈一下。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計劃,真正實施時會有所調整,是否一定能完成也還要取決於主客觀各方面的條件。
第一講 追尋“紅學”迷蹤(上)
產生於清朝乾隆時期中葉的《紅樓夢》,從它剛剛問世起就一直謎團不斷。它的作者到底是誰?它究竟要描寫怎樣的主題?它為什麼會有眾多的版本?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紅學流派的興衰成敗。而二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驚異地發現,回首紅樓,儘管我們破解了許多紅學難題,但困惑與疑問依然紛至沓來,我們對它依然如霧裡看花。
儘管《紅樓夢》以其高超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流傳於世,但對於作者曹雪芹,世人知道的實在太少。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前,人們甚至對《紅樓夢》的作者是誰都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隨著《紅樓夢》刊印本的流行與普及,關於它作者的話題便引發了世人曠日持久的爭論。這部令人蕩氣迴腸、愛不釋手的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曹雪芹與高鶚究竟是不是合作者呢?
根據專家的考證,曹雪芹最初本來已經基本完成了《紅樓夢》的創作,但由於借閱者的丟失與時間的推移,最終只留傳下來前八十回。清朝乾隆後期的1791年,書商程偉元邀請文人高鶚,在曹雪芹原著的基礎上,蒐集、整理、續寫了後四十回,並最終完成刊印本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稱為“程本”,又根據出版的先後順序分程甲本和程乙本兩種。高鶚所續寫的這後四十回是錦上添花還是狗尾續貂?
根據考證,《紅樓夢》前八十回即曹雪芹的原作最初是以手抄本形式流行的。在傳抄過程中,由於手抄者的思想水平、生活閱歷與文學修養的不同,造成了多個版本。儘管版本的繁多為後人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研究造成了許多不便,但無疑也留下了探佚文字本身的巨大空間。《紅樓夢》到底有多少個版本?這些版本有什麼不同?《紅樓夢》在傳抄過程中又有過多少不同的名字?對《紅樓夢》的研究,除了曹學、版本學以外,還有哪些紅學分支?對於眾多的紅學流派紛爭,我們又應該如何對待呢?
潛心紅學十餘年的著名作家劉心武,將引領我們一步步走進奼紫嫣紅的紅學“百花園”,講述紅學的來龍去脈與分支流派。
在晚清,有一個人叫朱昌鼎,是一個書生,他有一天在屋子裡坐著看書,來了一個朋友。這朋友一看他在那兒看書呢,一付鑽研學問的樣子,就問他,說,“老兄,你鑽研什麼學問呢?你是不是在鑽研經學呀?”過去把所有的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幾個部分,經書是最神聖的,聖賢書,孔夫子的書、孟夫子的書,四書五經都是經書,研究經學認為是最神聖的,所以看一個書生在那兒看書、鑽研,就覺得一定是在研究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