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所以也就很清楚,當它把注意力轉向海外的時候,它是不會簡單地滿足於恢復過去的殖民地的。義大利對歐洲以外的野心由於征服了衣索比亞而暫時得到滿足,日本暫時還全神貫注於徵服中國,但這都僅是使征服者更逼近在非洲和東亞的無法防禦的歐洲帝國的步驟而已。這些殖民小國懂得,它們的帝國是得到西方大國的默許才得以保持的;而且它們還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德關於葡萄牙帝國的那些協定,因此,它們很可能想知道:那種把滿洲丟給日本、把衣索比亞丟給義大利、把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丟給德國的政策,是否可能會導致企圖犧牲較小的殖民地帝國以滿足德國的殖民地要求。
當時謠傳,哈利法克斯於1937年11月訪問希特勒時討論過涉及這些小國的一項英德殖民地解決方案,斯巴克於是宣佈,比利時將用它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來保衛比屬剛果。有關傳說不是沒有根據的。雖然哈利法克斯在那次訪問時只是一般地談到了殖民地問題,但三個月以後,亨德森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份出自英國政府的關於該問題的書面建議,這份書面建議是對英國的盟友法國人而尤其是對比利時人、葡萄牙人和義大利人保密的。該建議主張在大致相當於剛果盆地條約的協定區的一塊非洲地區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制度。每個國家在那裡仍然主要是管理它自己的領土,儘管要同意某些促進文明的原則;但與此同時,又將是一次對殖民地的重新分配,德國將再一次置非洲土地於其主權之下。不清楚的是,英國政府的心目中是否單單是以委任統治形式把坦噶尼喀歸還德國,或者說,其他國家的領土利益是否會受到影響。希特勒的回答是,他要的是歸還德國從前的殖民地,而不是一個複雜的國際制度;他不想把別國捲進去,而比利時和葡萄牙會同意嗎?“內維爾·亨德森爵士宣稱,他相信葡萄牙和比利時,可能還有法國和義大利到頭來是會在這項解決方案中合作的。”德國在一個星期以後征服了奧地利,英國的建議看來在德國征服奧地利以後便沒有進行了。西方的中立國只能期望,英國由於傳統上對非洲和印度洋勢力均衡的破壞比對中歐發生此類事情更為敏感,它此後會在其政策中承認,大的海外帝國是互動地依靠於較小帝國的安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損失和破壞對1939年3月法國人民前景的影響,較之對歐洲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民更大。法國的出生人數自1880年就開始下降。這比其他任何歐洲國家都開始得早。不過下降的趨勢比起後來其他國家的情況要緩慢一些,這意味著法國在1914…1918年的戰爭中徵募計程車兵來自比德國和英國士兵小一些的家庭。在1911年的法國人口中,十五歲至三十五歲的人(即在戰爭中蒙受最大損失的人)佔百分之二十二點五,在英國人口中則佔百分之二十五點三,在德國人口中則佔百分之二十六點六。據計算,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生命損失為一百三十二萬五千人,佔法國服兵役年齡人口的百分之十八點二,德國損失了一百八十五萬五千人,佔百分之十五點五,英國損失了七十四萬四千人,佔百分之八點八。
但是即便是這些數字也還不能充分說明戰爭對法國人口的影響。在四年戰爭中,法國平民生活受到的破壞遠遠超過它的鄰國,法國的出生率急劇下降,因此從1911年到1921年的十年中,法國平民和軍人的死亡總數超過同一時期的出生人數竟達二百五十八萬二千人。1915…1919年期間的出生率下降在二十年後表現為育齡婦女的減少;因此,在1921…1930年這十年中(在這十年中的一段時間,法國的出生率高於英國)出生人數雖然比死亡人數多七十一萬四千人,但在1931…1940年這十年中的死亡人數卻又超過出生人數十二萬五千人。正當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政策需要法國採取一項果敢而在作戰中可能要損失大量生命的政策時,法國出生人數卻從1932年的七十二萬二千人減少到1938年的六十一萬二千人,其後由於採取了一些戰戰兢兢的初步的鼓勵生育並制止墮胎的立法步驟,1939年出出生人數才略有回升(六十一萬三千人)。在1936…1940年期間,武裝部隊每年吸收入伍(也就是吸收出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人)的年輕人從平均每年二十四萬人劇降至每年才不過十二萬人,致使法國不得不在1935年把服兵役的期限從一年延長到兩年,其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加強法國的軍隊,而是為了要保持其兵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生命損失所造成的影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還是十分深刻,那末物質損失所留下的影響也正是這樣.只是驚人的程度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