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關係。法西斯政府打算調和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關係,建成一個“羅馬…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三角同盟”,他們還希望在以後同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也組成一個三角同盟。義大利傾向於阻止匈牙利對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支援匈牙利和波蘭在外喀爾巴阡魯森尼亞有共同的邊界的想法,這又使義大利的政策和德國發生衝突。義大利人希望與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可能還有波蘭,達成諒解,從而為義大利提供糧食和原料。可是在1938年,貿易卻受到以下幾方面的阻撓:貨幣的困難,義大利自給自足政策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的變化,東南歐的工業化以及德國的競爭。
與此同時,義大利一直在助長南斯拉夫人對希臘和土耳其的猜疑,它還鼓勵南斯拉夫,可能還有保加利亞,向博斯普魯斯海峽和愛琴海發展。它支援南斯拉夫對薩洛尼卡的要求,這是為了義大利在亞得里亞海的優勢地位和對阿爾巴尼亞的兼併而給予的補償。可是,儘管南斯拉夫在這個階段扮演的是盟國的角色,克羅埃西亞恐怖主義領袖帕韋利奇仍留在義大利,表面上雖然受到某種形式的遏制,但後來在1939年春季卻表明法西斯政府的政策是多麼容易來上一個大轉變。一旦這個政府不再信任南斯拉夫政府對德意軸心的態度,他們就會立刻開始和克羅埃西亞人陰謀勾結。
在西地中海,墨索里尼計劃在德意軸心體制內達到義大利與西班牙的諒解。他打算支援國民軍,一直支援到共和軍被徹底擊敗,這樣便可以阻撓任何調停或折衷的和平建議。一旦西班牙內戰結束,他不想把軍隊留在西班牙,但他已把弗朗哥將軍算作是一個可靠的“部屬”,還打算在同法國交戰時和西班牙結成同盟,以便義大利可以使用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海軍基地和義大利自己在那裡建築的三個飛機場。1936年11月28日締結的秘密條約已禁止雙方同敵對的第三方結盟或達成協議,並禁止由第三方使用任何一方的領土或領水對另一方進行作戰活動。如果一方捲入衝突或集體制裁,另一方應保持善意的中立,並提供貿易和運輸的便利。條約還規定有關互助和經濟事務上合作的政策應協調一致,特別是在西地中海,政策尤應相互協調。就這一時期來說,德國和義大利在吸引西班牙加入軸心陣營這一邊是有其共同利益的,因為可以立即用它來反對英國和法國,可是(除義大利試圖在軸心陣營內部謀求再保險外)種種衝突之處也許就會在以後發生,特別是在摩洛哥。
儘管軸心政策會給義大利帶來種種危險和屈辱,墨索里尼還是不顧一切地終於採納了,這與他那奇怪地結合在一起的又工心計又好衝動而又喪盡道德的個性是相符合的。誠然,他確實是一個最不易被納粹主義或任何其他意識形態的狂熱效忠所能驅使的人。對他說來,人類和理想都只有在為他自己的目的效勞或予以阻撓時才是重要的。他自己首先承認,他作為一個革命的社會主義者所從事的職業和他作為一個法西斯獨裁者所執行的政策之間,是經常差別懸殊的。可是,儘管他是一個那麼十足的政治上的投機兵痞,掠奪成性而又不擇手段,但他懂得自己的資源有限,隨時準備根據其利益的需要而改變其政策。他的這一面的性格卻又往往為無法抑制的幻想和野心,深仇大恨和十分幼稚的虛榮心所淹沒。墨索里尼曾對他的一個傳記作者說:“迄今為止我做了些什麼呢?……這個國家必須要有秩序。然後我才能有所作為。然後我才能成為一個人物。……我夢寐以求的是要在歷史上留下象一頭有利爪的雄獅那樣的我的印象!”他的早期鬥爭生活使他對教會、國王和中產階級懷有深刻的敵意,他一生有著一種“被禁閉的恐怖”感,這也許是他在監獄中得到或加重的。義大利在1919…1920年和約中所受到的待遇使他對法國人終身懷恨,他也為在科孚事件中未能取得全部勝利而深恨希臘人。他所渴望的速度與行動可以用一句法西斯格言來說明:“停止者必失敗”;他自己駕駛汽車和飛機的情況也都能說明這一點。真正形成墨索里尼性格的許多特點,對非義大利人心目中一位偉大民族領袖出觀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卻是義大利人看慣的,他們認為——更難以原諒的是他們還接受——他是一位典型的羅馬尼阿的居民。
他肆意誇耀自己是為喜愛而喜愛暴力的;如果他的追隨者比他更喜愛暴力,他便恰如其分地迎合他們而不是同他們對抗。他在和個別對手爭辯時,如果他沒有佔上風的把握,他倒也並不總是一味魯莽從事,但是他很喜歡欺侮一些弱小國家的代表。當他面對廣大的聽眾時,他的自信心便會擴大,儘管在他認為掌聲尚不夠多的時候也會沉著臉離開,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