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4 頁)
責本身並沒有什麼意思或重要性,其所以要加以引用只是想表明,德國宣傳部一方面對那時希特勒的真正意圖是無知到了何種程度,另一方面它對英法兩國焦慮方向的新轉變又是沒有準備到了何種程度。因為雖然總理心中想的肯定是未來,但這是一個“對他還不大清楚的”未來,在這個未來中,西班牙和殖民地問題都很模糊不清,如果這些問題在他心中是佔有相當地位的話。至於義大利立即對法國進行冒險行動,他遠不是歡迎這種可能性的。他認為這是一種使人困窘的行動,應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它。至於西方國家,在這時候它們擔心羅馬尼亞的完整可能受到威脅,比擔心它們自己的安全更甚一些。
迪克森於3月18日已向外文部提出警告,他在一份電報中談到張伯倫在伯明翰發表的演說時說,德國必須期待會碰到“一種組成一個大國集團的企圖,和一種更加強硬的對德國的態度”。他又補充說,還必須期待會碰到一次對“英國在東歐的利益的連續性”的新的強調。他也提到了以顯著地位刊登在那天早晨報紙上的關於德國向羅馬尼亞提出一份經濟方面的最後通牒的報道。迪克森逗留柏林期間在倫敦任代辦的特奧多爾·科爾特在第二天報告說,這訊息的由來出自蒂列亞的“陰謀”。20日從駐巴黎大使館發來一份電報說,當地報紙一致贊成英國建立一道阻止德國擴張的屏障的努力,特別是在東南歐。科爾特於21日又從倫敦發來一份報告說,英國政府的意圖雖然還不清楚,但它“顯然想設定一條分界線,特別是要把羅馬尼亞划進去,侵犯這條分界線……就將構成作為一項宣戰理由的事件”。科爾特還了解到:英國同俄國、波蘭、土耳其和南斯拉夫都已商量過,並讓波蘭和土耳其分別去同波羅的海各國和希臘進行接觸;蘇聯提出的一項召開六國會議的建議已被英國拒絕。與此同時,魏茨澤克19日已從法布里齊烏斯處瞭解到加芬庫的正式闢謠,宣告的大意是說沃爾塔特來羅馬尼亞的使命“只是進行通常的經濟談判”。
在這階段,德國外交部對於倫敦正在作何打算很難得到一個比較清楚的瞭解:它懷疑究竟是包括兩項各別的外交行動,還是隻有一項;它也想更多瞭解一些蘇聯建議召開會議的情況。因此,3月21日魏茨澤克向各有關駐外使團提出一項要求,要他們在不暴露是出於官方指示的情況下,查明“英國要求的內容和各國的答覆”。同一天他也向駐在安卡拉的大使館發出電報,指示他們就傳說正在商談一項法土互助條約以作為哈塔伊合併於土耳其的報酬一事提出抗議,這種談判是德國“非常不喜歡的”,德國認為是同土耳其將奉行對一切大國都嚴守中立的政策的保證絕不相容的。在以後的兩天中,所要得到的情報源源而來。22日,莫斯科的報紙刊登了塔斯社的一份新聞公報,聲稱蘇聯政府並未收到過波蘭或羅馬尼亞提出的援助要求,它的召開一次會議的建議也已被英國政府拒絕,他們認為時間尚未成熟。魏茨澤克從安卡拉獲得保證:土耳其將繼續“拒絕同任何大國簽訂一項全面的援助條約”。此外,對於英國的詢問,即假如德國進攻羅馬尼亞,它的態度將如何,土耳其的答覆是它仍將保持中立,因為根據巴爾幹公約,它的義務僅限於當羅馬尼亞“在巴爾幹之內的”邊境被一個巴爾幹國家進攻時才起作用。毛奇從華沙報告說,可能有把握這樣假定,即波蘭既不準備為保衛羅馬尼亞而拿起武器,也不會參預任何聯合組織或捲入會迫使它過早地和公開地宣佈它的立場的任何行動。從布加勒斯特方面傳來了更多的為加芬庫申辯的解釋,說他是“搶在英國提出詢問(正如向其他國家提出的那樣)之前就採取行動的,他從一開始就宣佈……羅馬尼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參加任何大國集團來反對另一個集團。他已經拋棄了一切集體安全計劃”。關於俄國曾邀請羅馬尼亞參加的那個會議的報道純屬捏造,“國王也從未建議就西方國家保證羅馬尼亞邊界一事進行交換意見”。到3月24日,魏茨澤克覺得已可以發出第二份通知了。通知根據他所看到的、直到最近為止的英國外交的努力和進展作了總結,並表示了這樣的看法:“最終的結果……將證明是非常貧乏的”。他指示駐外使團在談話中要著重指出,由於“莫斯科獻殷勤”,英國“使它自己對別國不再有那麼大的魅力了,並且在重複法國1935年所犯的錯誤”。
與此同時,沃爾塔特也剛剛能夠,雖然是極其困難地,說服羅馬尼亞人簽訂一項經濟條約。被謠傳的最後通牒煽動起來的群眾騷動,非但沒有能夠使德國人接受向他們提出的最好暫時中止談判的建議,反而促使他們以最高速度急忙前進,既要維持他們在東南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