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2/4 頁)
期望日本人最終會簽訂這項條約。在同希特勒商量後,裡賓特洛甫告訴大島說,德國可以同意把公約的期限縮短為五年。(希特勒指望在五年期滿以前會發生戰爭。)但是,裡賓特洛甫說,既然日本政府現在在原則上已經同意承擔軍事義務來反對民主國家,那他就不能再同意它想要在向那些國家解說時對這公約作一種不同的解釋。他保證,日本的夥伴們決不會要求它做它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並且再次建議不需要有任何秘密諒解,因為如果發生了條約中所提到的情況,那麼應給予的援助的確切性質仍可以在條約簽署後加以解決。裡賓特洛甫顯然決心不再對日本人讓步,如果那樣做會削弱公約作為一種對民主國家,特別是對美國的威懾力量的效果。另一方面,墨索里尼認為,日本加入公約,將使德意兩國捲入美日在中國問題上的爭吵,從而加劇美國對它們的敵視;因此,由於軸心國家同日本搞聯合,美國支援歐洲民主國家的可能性就將會增加,而不是減少。在作出這種預測中,他顯示了比裡賓特洛甫更有遠見。
在4月裡,東京舉行了一系列的核心內閣會議,對同軸心國結盟的問題作進一步的辯論。但是海軍仍然堅定地反對承擔可能會使日本同美國發生衝突的任何義務。4月19日,海軍上將米內頗有把握地通知美國大使說,日本的政策已經決定了,那些希望日本實行法西斯主義並在日本、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締結一項三國公約的人已經被壓下去了。然而,德國駐東京大使4月24日報告說,在日本政府內部發生了嚴重的衝突。與此同時,4月20日在慶祝希特勒生日的招待會上,裡賓特洛甫警告大島和白鳥說,如果日本繼續拖延,德國可能要被迫同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並沒有產生所期望的效果,因為,正如前文所述,大島和有田都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嚇唬而已,而白鳥的警告則相反地被忽視了。25日,柏林收到了東京的一份答覆,在其中日本政府仍堅持原先的條件。然而,德國駐東京大使在27日報告說,有謠言說日本政府正準備要拋棄他們;可是在柏林,大島和白鳥都聲稱東京還沒有作出最後的決定。在回答時,德國人催促他們從本國政府那裡儘快得到一個最後的決定。他們產生以下這樣的想法是對的:鬥爭還遠沒有結束。在東京,日本政治的幕後牽線人木戶侯爵害怕發生一次軍事政變,因此正在運用他的影響,力求在陸軍和海軍互相牴觸的見解之間取得一個妥協辦法,以避免受到威脅的內閣垮臺和反對公約的人士可能會被狂熱的愛國主義分子謀殺的危險。
5月4日,平沼為了想找到一個打破僵局的辦法,於是透過德意兩國的駐日大使將一份內容相同的私人宣告分別送交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宣告中首相宣稱,日本真誠希望締結這項公約,並且是真心準備給予德國和義大利以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在內,如果它們遭到第三國的攻擊,即使蘇聯不在這些國家之列。但是在日本的目前處境之下,它在現時或在不久的將來,還不可能給予有效的軍事援助,雖然當條件許可時它是會這樣做的。因此,平沼要求德國和義大利同意日本所要求的秘密諒解,這種諒解在目前將使日本免除軍事援助的義務,並准許它向第三國作出一種令人放心的關於公約的解釋。
裡賓特洛甫已準備多少讓點步以滿足一下日本政府的迫切要求,但是平沼的請求並沒有能使軸心國家的獨裁者們相信他的真心實意。他們懷疑,如果他們同意了他所要求的那種秘密書面諒解,日本人就會利用這項已公佈的公約來嚇唬、訛詐民主國家,要它們放棄中國的事業;而如果這種手法看來有可能獲得成功,那就會進一步向它們洩露這些秘密條款,以證明日本並不是不可改變地必須同它們進行戰爭,如果它們拿起武器來反對歐洲的軸心國家。因此,雖然德國和義大利同意日本可以有若干它所要求的那種秘密保留,但它們堅持這些保留應採取口頭宣告的方式,而不是書面的協議。這樣,日本就沒有確實的證據能證明它不是完全受軸心國家事業的約束的,而在日本認為是一個良好機會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東西“洩漏出去”了。
與此同時,裡賓特洛甫對義大利人的堅持作了讓步,5月6日在米蘭同意締結一項意德軍事條約,並公開宣佈條約不久即將簽署。同時,在柏林,高斯和宇佐美正試圖尋找一種方式來達成一項諒解,以調和德國和日本的不同觀點;而德國駐東京大使5月11日也正在向柏林傳送日本陸相和首相的懇求諒解和忍耐的資訊。因此,裡賓特洛甫注意到,意德公約必須以使日本便於參加這樣一種方式來進行起草,他對日本的參加是仍抱有希望的。5月15日,他致電東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