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3/4 頁)
,法國報紙把施努雷將去莫斯科訪問一事當作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報道出來了。倫敦《每日先驅報》1月25日也報道,有一個德國貿易代表團正在去莫斯科的途中,“其目的與其說在於貿易,還不如說是政治性的”。1月28日,德國外交部從華沙召回施努雷,並取消了他對莫斯科的訪問。表面上說是“另有未預料到的緊急任務需要他去完成”。
雖然俄國人覺得這個插曲是對自己的一個打擊,但卻未拒絕同舒倫堡開始討論貸款協定。到了2月底,蘇聯外貿人民委員米高揚顯然是很勉強地同意了向德國人提供原料,提供的數量只有德國人所要求的半數左右。但俄國人所要求的貸款數額則比德國人所願意提供的要大,而且還提出了其他一些不可能被接受的要求。因此,在這個階段又遇到了障礙。德國的經濟專家們決定,縱然德國迫切需要俄國的原料,他們仍不得不放棄這筆交易,或者至少把談判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這個決定是在斯大林於聯共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的第二天,即3月11日,由柏林外交部作出的。接著,俄國外交部生怕德國人不能心領神會,似乎也曾向舒倫堡暗示,這個演說只不過是作為一種政治姿態而已。但是,世界舞臺上緊接著發生的下一個事件,就是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3月15日以後的一個多月裡,德俄雙方似乎誰也沒有采取任何可以促進彼此更好諒解的新步驟。另一方面,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俄國人對西方國家的不滿這時正在不斷加深。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說中所表達的那種俄國人論點——西方國家的主要目的是使蘇聯同德國爭吵——不但有人主張,而且還有事實為證,於是就更顯得理直氣壯了。
4月15日,英法兩國向李維諾夫提出了一項新的建議:要蘇聯公開宣告願意援助任何抵抗侵略的國家。兩天後,4月17日,蘇聯政府又朝德國的方向靠攏了一步。這一天,梅雷卡洛夫自出任大使以來第一次在柏林拜訪了魏茨澤克。拜訪的藉口是打聽俄國從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工廠訂購的軍用物資的交貨問題,但梅雷卡洛夫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後,進而又討論了俄德兩國的一般關係。他說,蘇聯政府沒有利用,也不打算利用德國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目前的緊張關係。意識形態的不同並不曾影響蘇聯和義大利保持正常的關係;因此,沒有理由說俄德兩國的關係就不應也如此;而且正常的關係還可能逐漸發展成更加密切的關係。三個星期後,在5月5日,施努雷告訴俄國代辦阿斯塔霍夫說,俄國人同斯科達工廠簽訂的合同將會得到履行;但是當阿斯塔霍夫問到德國現在是否準備恢復已停頓了兩個多月的關於貸款的談判時,施努雷說德國仍在審查俄國在上一次接觸中所提出的種種問題。於是阿斯塔霍夫便對施努雷進行試探,想知道莫洛托夫的任命會不會影響德國的對蘇政策,並強調了莫洛托夫這個人物的重要性。阿斯塔霍夫說,莫洛托夫不是一位外交事務專家這一事實,對於未來的蘇聯外交政策是有重大意義的。這次會見後不出幾天,希特勒就把施努雷和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參贊希爾格叫了去,要他們詳細介紹俄國國內的形勢。5月17日,阿斯塔霍夫向施努雷保證說,“德蘇兩國在外交政策方面並無衝突”,因而“沒有理由相互敵視”。5月20日,舒倫堡根據柏林的指示,向莫洛托夫建議,現在就可以派施努雷來莫斯科同米高揚談判貿易問題。然而莫洛托夫回答說,首先應為經濟談判建立好“政治基礎”,雙方政府都必須好好考慮如何做到這一點。莫洛托夫不願把話說得更明確、“更具體”一些。正如舒倫堡指出的,“他的這種多少有些固執的態度是出名的”。第二天(5月21日),魏茨澤克打電報給這位大使:“現在我們必須站穩腳步,等著瞧蘇維埃俄國人是否會把話講得更坦率些。”5月30日,阿斯塔霍夫在柏林外交都會晤了魏茨澤克,只籠統地討論了政治緩和的可能性問題。舒倫堡隨即接到通知說,希爾格現在可以“主動地”去同米高揚取得接觸,並立即報告俄國人是否有任何重開貿易談判的建議。5月31日,莫洛托夫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談到了同德國重開經濟談判的可能性的問題,但是並沒有立即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蘇聯政府從4月中旬到5月末的六週內就這樣的邁出了若干謹慎地向德國靠攏但又不至於使自己陷入難以自拔的地位的步子;但與此同時,它也同英法政府進行了談判。下面需要再講一些關於這種三國談判的經過情況。
第五章 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俄三國談判:互惠問題
前面有關章節講到1939年3月下半月和4月上半月期間英法同波蘭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