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誦械幕肪場�
韓國政府主導的弊端也在多年的經濟實踐中日漸為人們所認識。這些弊端表現在經濟結構的各種扭曲上;①產業結構失衡。由於採取優先發展製造業的發展戰略,農、林、牧、漁業等發展緩慢,地區發展因素失衡。②過分重視國際市場,國內市場長期發展緩慢。③各種差別稅收及優惠貸款造成企業待遇不公,部分企業對於依賴政府優惠。
韓國政府已認識到這些弊端並在八十年代將增長格局從“增長第一”轉向“穩定優先”,實行了國有企業私有化及金融自由化等自由化政策力圖解決這些問題。但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韓國仍將堅持政府主導型的國家干預模式。
瑞典民主社會主義模式
瑞典是實行民主社會主義的高福利國家典型,並一度成為歐洲最令人嚮往的國家,那裡的人民收入最高、社會穩定、還有“從搖籃到墳墓”福利制度。但自七十年代石油危機起,高福利國家的隱憂日漸暴露:增長率下降,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對瑞典模式的研究因此就集中於這種模式經濟效率的巨人變化上。
所謂“瑞典模式”的特徵在於:①勞動市場中的勞資談判和自由的集體可約。這種訂約應避免政府的干預。在勞資談判中的根本性的協調認識在於要使正常企業保持足夠的利潤,勞資雙方和政府都承認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前提是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保持瑞典工業生產的競爭力。
勞動市場的集體計約意味著職工的工資很大程度上不以企業的利潤和成本為轉移,而是實行全國或行業範圍內的同工同酬。這種普遍一致的工資政策所造的壓力使較差的公司更快地破產而將資源讓給盈利的和止在擴張中的公司。勞動費用的壓力加速了經濟的結構變化和生產率的提高是瑞典經濟增長的一個特點。②、高福利政策。60年代中期以後,優良的增長績效使民主社會平文理論的實踐有了經濟保障,雄心勃勃的福利目標成為瑞典政府的追求、政府開支迅速膨脹,並承擔了保持低失業率的義務、即使在經濟衰退的70年代,瑞典的總失業率也沒有超過4%。
在瑞典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在於實行福利政策,政府一般不限制市場運轉,金融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也在政府幹預甚少的情況下發展。此外,政府也有一定的干預宏觀經濟執行的反週期的責任。
(一)瑞典公共部門的規模
瑞典經濟也是市場經濟,國有企業和國家投資規模很小。國有制主要存在於基礎設施和提供公共品的部門,如郵政、電訊、公路、鐵路、水電等,這些部門的目的是為公共利益服務而不是獲取利潤。瑞典公共部門的職工佔總就業人數的1/3。遠遠高於其它發達國家。而這些職工中又以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為主,這種現狀嚴重削弱了勞動市場的紀律和秩序。
瑞典公共部門的總經費達GN P的2/3左右,而且政府部門的這種龐大規模是在近幾十年的短期內迅速膨脹起來的,瑞典1929年政府支出佔GNP的8%,1960年和1985年政府支出佔GDP的比率就分別為 31%和 65%。從 1929年到1960年的政府開支增長是與世界範圍內的國家力量膨脹相一致的,但此後政府開支的急劇攀升則歸因於瑞典政府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政策模式。
(二)瑞典的公共政策。
根據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經濟民主”是瑞典模式的主要目標之一,瑞典學派則早在凱恩斯主義之前就提出社會經濟總量分析的理論,較早地提出了強調國家調入利用公共投資政策來解決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有運用宏觀政策的思路。故瑞典的公共政策強調在協商的基礎上利用宏觀政策來調控經濟,而這種調控又是間接調控,即政府主要任務是制訂市場規則和運用宏觀政策來調控經濟以達到公平和效率的目的。因而,瑞典的財政貨幣政策被賦予了相當多的維護公平的色彩。要求這些政策為社會福利政策服務。
1.瑞典的經濟計劃。
瑞典的經濟計劃分為年度計劃、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三類,均是指導性計劃、對企業並無約束力。制訂計劃的目的主理是為了減少政府未來政策和活動引起的不確定性、減小經濟增長和廣大外貿過程中的確定性、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同時也為努力實現計劃所規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並與政府積極合作的企業提供財政上的便利。
2.瑞典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瑞典政府調節宏觀經濟的最重要手段,在瑞典,要比其它國家更為經濟和有意識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