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這裡首先要提一下2008年的總統大選。在過去,參加總統競選基本上是白人男性的事情。而在這年裡,民主黨一下就出現了一位婦女和一位黑人參選,使得這年的選舉中種族和性別的因素變得格外重要。
讓我們先看看美國的人口分佈,再以2004年的總統選舉為例來看看這些集團的投票率,以此來判斷他們的影響力。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的資料,美國現有人口三億三千多萬。就種族來看,基本分為白人、拉美裔、黑人、亞裔(含太平洋群島)、印第安人五大類。其中,非拉美裔的白人佔百分之六十六。在中西部各州內,白人比例最高,佔了大概五分之四。黑人占人口大概百分之十二,而百分之五十六的黑人居住在南部各州,佔了那裡人口的百分之十九。占人口百分之四的亞裔在大城市居多,其中很大部分在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印第安人數目大概有四百萬,多數居住在大西部比較荒涼的地區。
拉美裔本來不是一個種族,因為其中有白人、混血種、黑人。但是由於文化歷史的原因他們被歸入了一類。他們中大概有一半是白人,剩下的多是混血人中。在最近這些年裡,他們的數目因為移民的到來而急劇增加,已經超過了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他們中多數人居住在西南部與墨西哥接壤的各州,佔該處人口的四分之一。
三十五歲以下的人佔選民人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受過大學教育的佔將近百分之五十五。
再看看選舉的情況。在2004年大選中,十八歲以上有選舉權的公民的總投票率是百分之六十四。其中,白人投票率百分之六十七,黑人百分之六十,拉美裔百分之四十七,亞裔百分之四十四。與2000年大選相比,整個投票率增加了百分之四,黑人投票率增加百分之三,白人增加了百分之五。拉美裔和亞裔沒有改變。
百分之七十二的合格公民進行了投票登記。比例最高的是六十五歲以上的公民,登記率為百分之七十九,最低的是十八至二十四歲的年齡層,僅為百分之五十八。年輕人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七。四十五歲以上的人投票率達到百分之七十。
婦女投票率為百分之六十五,高於男性選民的百分之六十二。
有大學學歷者百分之八十去投了票,沒有大學學歷的人投票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二。
這一連串枯燥的數字給我們描繪出了美國這個“沙拉社會”的政治參與狀況。
在人數方面,目前登記為共和黨的選民大約有五千五百萬,民主黨人七千二百萬,無黨派人士四千二百萬。民主黨的選民人數顯然遠遠超過了 共和黨 。但是 ,就組織的效率與投票率來說,民主黨卻比共和黨鬆散得多。民主黨的選民,特別是窮人和少數族裔,投票率低於中產階級白人選民;另外,民主黨選民跨黨投票的機率也高於共和黨。
民主黨與共和黨都不是單一的社會集團,而是多個社會集團的聯盟。民主黨是上層知識分子、專業人士與下層藍領階級和少數民族的聯盟;共和黨則是北部和西部的大資本、大產業與南部白人宗教保守勢力的聯盟。
先看看民主黨。
民主黨的前身是《獨立宣言》的作者傑佛遜建立的民主共和黨,當時的對立黨是聯邦黨。民主黨這個名字是1830年代傑克遜執政期間確立的。在公眾眼裡,民主黨的形象是一頭驢,雖然這個象徵從來沒有被該黨正式接受。據說,這頭驢的形象最早來自於1837年報紙上的一幅卡通,裡面是傑克遜總統趕著一頭驢。至於用藍色代表民主黨卻是最近的事情。在2000年大選中,各個電視廣播網在報告選舉結果的時候,用藍色來代表戈爾獲勝的州,用紅色來代表布什獲勝的州,從此兩黨就有了自己的顏色。
民主黨在國內外政策上與共和黨有著一些明顯的差別。這些區別歸結起來有這樣的幾大類:
第八章 驢象兩大黨及其基本選民(2)
經濟政策:傾向於經濟平等,提倡限制大資本,促進低收入者與勞工的權益,主張增加社會福利。近年來的主要議題包括推動全民醫療保健,提高最低工資,反對給富人減稅,強調環境保護優先於經濟發展。
社會政策:強調個人的平等權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政策。近年來的主要議題有維護婦女墮胎自由、支援幹細胞研究、同性戀平權、保護少數族裔權益、多元文化、反對宗教干預政治、反對以反恐的名義剝奪公民權利、支援槍支管制等等。
國際政策:傾向於談判與和平而不是武力手段。近年來的主要議題包括限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