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錢財不說,更會招來人們的責難和君主的猜疑,此事絕不可為啊。”
田嬰對門客的意見不眉一顧,他命人不要替求見他的門客通報。
這個時候,門客中的齊人求見出嬰,他開口說:
“我只講三個字,如果多說一個字,就把我處以烹刑。”
聽了門人的通報,田嬰十分好奇,他破例召見了他。
齊人進來後,說了句“海大魚”,扭頭便走。用嬰不明所以,叫住他一再追問,齊人讓出嬰保證不追究他的多言之後,他這才進一步解釋說;
“海中的大魚,只要它在水中,用網捕不到,用鉤也鉤不住;如果它離開了水,躺在陸地上,蟲蟻都可以把它吃掉。齊國對於大人來說,就是大魚的水,如果失去了齊國,大人縱是把薛城築得天一般高,也沒有用處,大人還是把精力用在保全齊國之上吧。”
田嬰被齊人點醒,於是便放棄了築城的計劃。
【原文】
變不可測,小戒大安也。
【譯文'
變亂是難以測度的,小事上謹慎才能確保平安。
【釋評】
小處放縱往往釀成大禍,在這方面絕不可任性而為。聽從勸誡重在不分事情大小,都記取在心,認真改過。在自重上堅持始終,就不會有疏漏的時刻了。居安思危是迴避兇險的要件,在小事上看出隱患的存在,便能把大局安定。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是沒有警戒之心的;對他人勸告不以為然的人,誰也保護不了他。
【事典】楊士奇的小題大作
明仁宗時,有人上書稱頌天下太平,極盡美言,仁宗以書出示給眾大臣,大家都說講得對,楊士奇卻對仁宗說:
“臣以為天下並未太平,不值得向陛下稱賀啊。”
仁宗一愣,質問說:
“朕操勞國事,日以繼夜,不敢有絲毫鬆懈,聽你之言,難到是朕有失嗎?”
楊士奇叩頭說:
“陛下的恩澤雖然衣被天下,然而流放的尚未還鄉,瘡痍尚未平復,百姓的糧食也不充足,如此種種,距太平盛世尚遠。如果陛下聽人媚言,心無戒意,滿足現狀,就會不思進取,那麼天下的局面實難一新了。”
仁宗聽罷大悅,他對眾臣說:
“楊士奇深謀遠慮,他出語苛刻,卻一片忠心,他警醒得好啊。朕若聽任他人不實的美言,當誤大事了。”
眾大臣慚愧謝罪。
明宣宗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造反,宣宗親征,平息了叛亂。回軍途中,侍郎陳山迎接謁見宣宗,說漢王、趙王乃是同謀反叛,請求乘勝襲擊彰德擒拿趙王朱高燧。
楊士奇見眾大臣同聲贊成此議,連忙對宣宗提醒說:
“謀反大罪一旦加之,其禍非小,陛下還是要謹慎從事。萬一有錯,趙王蒙冤不說,於陛下的聲威也是大損。”
大臣楊榮憤怒地對楊土奇說;
“有人指證趙王造反,你還想包庇不赦之人嗎?”
楊十奇毫不退讓,他針鋒相對地回敬道;
“沒有證據,豈能輕易斷人反罪?這個時候最需要頭腦冷靜,否則又何以治天下呢?”
宣宗心神不定,猶豫不已,楊士奇私下力勸宣宗說:
“趙王和陛下最為親近,說他造反,定是別有用心的陰謀。陛下若聽信饞言,大錯便鑄成了。”
宣宗漸漸平靜下來,他命使臣把眾臣的奏章封好轉給趙王看,趙王接到書信,大喜過望,他哭著說:
“我可以活命了。”
趙王當即上表文謝罪,並獻還護衛軍隊,議論方告平息。後來事情真相大白,趙王純屬遭人誣陷,宣宗動情地對楊士奇說:
“保全趙王的功勞,都是你力諫之果,朕險些犯下大錯。”
宣宗嘉勉不止,還賞賜了揚士奇許多白銀,以示慰撫。
宣宗喜歡微服出行,體察民情。眾大臣勸諫無功,楊士奇也為宣宗安危擔憂。一天午夜時分,宣宗突然駕臨楊士奇府中,楊士奇又驚又怕,俯伏在地說:
“陛下一身系天下安危,不該輕率行事啊。陛下如此不自重,怎保他日無患?此事看似微不足道,但關係重大,焉能不戒?”
宣宗見他說個沒完,以為小題大作,遂笑著說:
“朕興之所致,無礙大事,你過於擔心言重了。”
楊土奇神情嚴肅,叩頭又說:
“小處不慎重,大處就有風險,臣只想提醒陛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