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過看重我的薄才罷了,未必對我信任不二。如此看來,我還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呢?”
朱元璋追封劉基的祖父、父親都為永嘉郡公,還多次要進封劉基的爵位,劉基卻堅決辭謝不受。
一日,朱元璋因對丞相李善長不滿,要任命劉基為丞相,劉基堅辭相位。朱元璋無奈,問他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位人選如何,劉基直言不可,他還強調說:
“胡惟庸才能尚可,但他德行不佳,用他為相只能壞其大事。如同駕車,我擔心惟庸會把車弄翻。”
劉基不久堅請辭職,歸鄉養老。後來,朱元璋任用胡惟庸為相,果如劉基所言,胡惟庸專權擅政,謀反不成被殺。
【原文】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譯文】
才能大不能讓屬下誠服,屬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寬恕。
【釋評】
本領越大的統治者就越容易犯下苛求於人的錯誤,不能寬恕別人。這樣,人們就會對他敬而遠之,有才能的人更不會為他效力了。原諒別人的過失,為他人著想,是收納人才的常勝之道;在情感上和別人拉近距離,別人才會拋棄利益和世俗,真正做到生死與共。有才能者都是自尊心極強的,他們也最易被感情所打動,對他們不斤斤計較,大度寬容,就是最有力的操縱。
【事典】大氣量的王旦
宋真宗時,一次皇宮發生火災,宰相王旦馬丘向宋真宗請罪說:
“臣身居宰相之職,國家發生這麼大的天災,臣應該被罷免。”
宋真宗為此下了罪己詔書,並沒有解除王旦的職務。
後來,經查證這次火災是榮王的宮中火蔓延所致,並不是天災,為此還抓捕了一百多人,準備處以死刑。王旦獨自請求宋真宗說:
“火災發生後,陛下已下了罪己詔公佈天下,臣等也都上書請求問罪受罰,倘若歸罪給別人,就顯不出朝廷的信義了。雖然火災已有了線索,難道就知道那不是天降的災禍嗎?”
宋真宗十分生氣,說道:
“這場大火損失甚巨,兩朝積下的財物差不多燒光了,那些人一定要處死。”
王旦勸諫說:
“陛下擁有天下這樣的財富,財貨布帛不必憂慮,所憂慮的應該是政令上賞罰不當,陛下沒有仁恕之心。如果陛下寬大為懷,世人一定會感念陛下大恩。”
王旦的努力沒有白廢,他終於讓宋真宗改變了主意,使那些本當論罪處死的人都被赦免了。
其時,寇準為王旦下屬官吏,他卻常常指責王旦,對他並小尊敬。王旦深愛其才,並不記恨,王旦的好友便埋怨他說,
“大人位極人臣,而那寇準膽敢放肆無禮,大人不治他的罪,何以立威呢?大人不該考慮太多了,如果任其這樣,只怕日後無人能聽奉大人的號令了。”
王旦一笑道;
“寇準若不是大才之人,自不敢無禮犯上。他的缺點雖多,卻也只是針對我個人的一些小事,與國家大義無涉。我為國家選人用人,豈能因私怨而無端降罪與他呢?”
宋真宗一次對王且說:
“你常常稱讚寇準的優點,而他卻總是說你的壞話,你真的不生氣嗎?”
王旦誠懇答道:
“臣想這是理所當然的,又何必氣惱呢?臣身居宰相之位時間很長了,在處理政事上難免有疏忽和錯誤的地方。寇準才高眼銳,對陛下沒什麼隱瞞,足見他忠直的品格,這是我讚揚他的原因。何況為官者若無寬恕之心,必陷入勾心鬥角之中,永無寧日,這便與國不利了,臣不想這樣。”
宋真宗聽完十分震動,他對王旦說:
“你能如此,朕之幸也,寇準亦幸也,只怕瞭解你的人太少了。”
寇準知道此事後,十分羞愧,他向王旦謝罪,王旦卻不接受,只勸他為國盡力,切不要以此為意。
後來,寇準被罷免樞密使,他派人私下到王旦那裡謀求使相的職位,不料王旦卻一口回絕說:
“國家官職,豈可私授與人?我深愛寇準其才,卻也不能做這種有違國法的事。”
寇準心中不滿,對手下人說,
“王旦假仁假義,我險些讓他騙了。他的仁恕是假,他一定是忌恨於我啊。”
時間不長,便有詔命任用寇準為武勝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喜不自禁,拜見宋真宗時連道:
“若不是陛下施恩垂憐,臣哪裡會有今日之榮呢?還是陛下了解臣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