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群臣聞知李泌之計,都認為可行,他們不約而同地再勸諫唐肅宗說,
“叛軍兵源補充,軍需供給都賴之於范陽,如出其不意攻佔范陽,可令叛軍進退失據,陷入重圍,促使其軍心動搖,全線崩潰。李泌的謀劃乃神機妙算,陛下不可稍有猶豫,讓良機遁去。”
唐肅宗十分敬重李泌,從前對他的計策也言聽計從,不想今日他一反常態,他考慮多時後卻對群臣說:
“兵發范陽,實多兇險,朕不予採納。時下要務當在收復兩京,兩京若收復,則國人大振,滅賊自不遠矣。”
群臣都感意外,李泌也一時難解,他還想勸唐肅宗改變主意,這時一位久在唐肅宗身側的太監攔住李泌,悄聲對他說:
“你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難道你不知皇上的心事嗎?”
李泌自知事情奇怪,他低聲問:
“公公可知隱情?”
太監把李泌領到一密室,招呼李泌落座,他這才直言說:
“兩京乃國都所在,皇上之所以矚目兩京的收復,當是另有深意。要知皇上雖在靈武即位稱帝,但畢竟未在長安舉行過朝祭宗廟的隆重大典,沒得到列祖列宗的承認,免不了有‘名不正’之嫌啊。現在太上皇雖然退位,可太上皇仍在蜀中發號施令。太上皇又放出過‘諸王分鎮節制’的詔令,萬一有別的王搶先攻入長安,皇上豈不尷尬?你的計策確對大唐有利,可對皇上而言就未必有利了,皇上有上述考慮,他拒絕你也就不足為怪了。”
李泌略一思忖,立時醒悟。他倒吸一口涼氣,憂慮地說:
“皇上為了一己之私,而置唐室的大局於不顧,令人嘆息啊。失去了這個機會,平亂真不知要等到何時?”
李泌不再堅持,心底涼透,他私下對自己的好友說:
“皇上感情用事,誰也改變不了他。我自以為皇上英明納諫,現在看來,他也是對自己有利的才採納,這是偏私,我不能對皇上寄望太多了。”
757年九月,唐軍收復西京長安,萬眾歡騰之下,李泌卻保持平靜。
一日,唐肅宗召李泌一起宴飲,並同榻而睡。二人談論多時,唐肅宗對李泌封官許願,不想李泌卻出語說:
“我也報答了陛下的知遇大恩,如今天下漸平,我想重歸山林隱居,還請陛下照準。”
唐肅宗十分驚訝,他說:
“先生與朕患難與共,多建大功,現在到了向享富貴之時,先生為何要離去呢?”
李泌回答說:
“我這個人性情耿直,不善媚上,亂時出謀尚可,盛世奉上卻無術。陛下若堅持讓我留下,恐對陛下不利啊。”
唐肅宗一笑說:
“你我的交情,不僅是君臣之誼了,我怎會責怪你呢?”
李泌又說:
“我有五條理由不可以繼續留下,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臣跡太奇。今日陛下念臣之功,或可恕臣,他日陛下一旦厭臣,臣就性命有憂了。陛下若能理解臣的苦衷,還是放臣離去,這樣就能免臣一死啊。”
唐肅宗信誓旦旦,仍是不肯答應,李泌接著說:
“陛下從前待我甚重,我尚不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何況現在海內漸安呢?我已對陛下無用,陛下又何必苦苦相留呢?”
唐肅宗挽留不住,只好應允。李泌如釋重負,飄然而去。
【原文】
心可縱,言勿濫也。
【譯文】
想法可以有很多,但言語不能隨便。
【釋評】
社會對人的制約是不能漠視的,人際關係的複雜也決定了一個人不可能真正地放縱自己,隨心所欲。人有思想的自由,但言語的隨便無忌卻可帶來災害,因言成禍的事總在警醒人們在此謹慎為好。自己不能束縛自己的心靈,壓抑自己只能趨向保守和僵化;言語不能信口開河,它暴露出的東西會讓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許多人往往在別人的鼓勵下暢所欲言而致禍,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
【事典】郭泰的默然
東漢時期,郭泰以博學智慧聞名。他一次和河南太守李膺見面,李膺提出了許多問題他都不作正面回答,李膺十足疑惑說:
“先生高才,人所敬仰,我提的這些問題並不深奧,先生難道真的不知嗎?”
郭泰一笑過後,反問說:
“大人所知曉的,都會告知於我嗎?大人若存心考問我,大人又何必以敬賢為名把我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