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縱情享樂,他在滅吳之後,挑選吳宮美人5千人,供己玩弄。他整天宴飲不止,揮金如土。
朝中大臣有的見司馬炎如此胡鬧,心中痛切,上書說:
“陛下貪歡逐樂,勢必影響臣下縱慾無度,若人人不知節制,幹出違法之事就沒有人會感到奇怪了。陛下當自樹清規,減奢節慾,勿使臣下以貪慾為恥。”
司馬炎雖是昏庸,但他看見此書時卻另有一番高論,他笑著說:
“時下天下昇平,歸於一統,朕常慮有人造反,卻不擔心臣子心繫貪慾啊。臣子慾望一多,不過賺取一些錢財,他們胸無大志,又何以奪取天下呢?朕不如縱其貪慾,而保江山無恙。”
由於司馬炎的放縱,時人都祟尚奢侈,損公肥私,誇耀財富。
驍騎將軍王愷聽說石崇富有,心中不服,於是令家中用麥糖洗鍋。石崇聽說後,竟令家奴用白蠟當柴燒,從而壓倒了王愷。王愷卻不氣餒,又命人用紫絲布在道路兩旁做成擋風牆,全長40裡,用布近萬匹。石崇不甘示弱,不用絲布而用錦緞,做了擋風牆50裡。王愷用赤石脂抹牆,石崇用香椒泥粉刷牆壁。
王愷和石崇鬥富的事被司馬炎知曉,有人藉此進諫說:
“朝臣不用心國事,而妄加攀比鬥富,這豈是臣子之道呢?何況他們所費之財,十分浩大,必為搜刮而來,陛下當詔命制止,且窮追其貪贓之罪。”
司馬炎一言不發,私下竟特賜王愷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樹,希望王愷能以此將石崇鬥敗。司馬炎的寵妃不解其意,動問說:
“陛下這樣做,那些大臣還要進諫規勸,陛下就不怕他們來煩擾嗎?”
司馬炎哈哈一笑,得意地說:
“若讓臣子賣命,就得讓他們得到好處啊!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讓他們不起二心呢?進諫的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們哪裡知道我的用意呢?”
王愷得到司馬炎的特賜之物,馬上進宮面謝司馬炎,司馬炎對他說:
“聽說你多有貪贓枉法之事,不知是否為真呢?”
王愷驟然一驚,忙自辯說:
“他人誣告,陛下不可輕信。“
司馬炎目視王愷,忽作一笑道:
“人生一世,追求享樂乃是人之常情,朕也不想怪罪,小過,為臣者若是沒有忠心,那當是萬劫不復之罪,望你莫負朕的美意。”
王愷磕頭不止,誓言忠心,出宮後他冷汗迭出,心有餘悸地對心腹說:
“皇上大智若愚,他是怕我心有異變啊。只要我放心享樂,才是最安全的。”
石崇屢敗王愷,司馬炎只是視而不見,不出一言指責。有人上告石崇巧取豪奪,斂財無度,司馬炎也將此事一概壓下不問。有人為此不平,上書指出說:
“為官貪婪,向來是一大禍患,常此下去,朝廷威望受損,百姓怨起,不可縱容。此制一開,難以禁絕,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司馬炎於是把石崇召來,他把彈劾他的奏書給他過目,後說:
“你的不法之事,朕早有所聞,朕不忍心懲治於你,實因你對朕忠心一片。現在人們議論紛紛,你何以自處呢?”
石崇惶恐說:
“臣實有罪,自請罰銀。”
司馬炎擺手說:
“罰銀就不必了,朕對你的格外開恩,望你謹記。”
石崇有驚無險,自對司馬炎感激無限。司馬炎用此手段,把臣子控制在自己手中,沒有人向皇權發起挑戰。
【原文】
利己縱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譯文】
有利於自己的就放縱它,有利於他人的就約束它,不要因為情感的好惡而改變。
【釋評】
情感的好惡,常能讓人改變原則,把標準扭曲。這是成大事者最忌諱的,也是人們常犯的錯誤。在收放之間,對自已有利無利,往往是人們判定取捨的首要問題,可以說,這是人性自私的正常表現。人都不願幹對自己無利的事,關心別人總不像關心自己,這就決定了放縱什麼是不能以危害自己為前提的,一旦失去了這個保證,任何人的承諾都不可相信。
【事典】李泌的歸隱
安史之亂時,李泌作為唐肅宗的謀士,曾於756年向唐肅宗進獻一策,他說:
“范陽乃賊之巢穴,陛下若派大軍直指范陽,可避敵鋒芒,又可斷敵退路,實制勝之道,當立即施行。”
唐肅宗一時默然,不置可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