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又是什麼?能夠了解孩子,才能幫助孩子;能夠知道應該如何給,如何愛,才不會由於您給得“多”了,愛得“過”了,反把他逼出問題來。這就是本書呈獻給您最重要的目的。
大人與孩子不同
至於如何去了解? 應該掌握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大人與孩子不同。
蒙特梭利堅信兒童期絕不是進入成年期之前的一個過渡階段,他們不僅不是尚未完成的“小大人”,大人與小孩之間根本就一個南極、一個北極。也就是說,雖為同一個人,存在形式與心智狀態卻完全不同。其間最明顯的差別就在大人已經發育完全,變動性已經非常
微小,各種發展潛力已經固定,智力增長的速度也逐漸低落,真可用“夕陽有限好”來形容了!而孩子卻處於旺盛的成長過程中,正繼續不斷地變化,迅速地增長,潛力無窮哩!
正因為孩子還是一個充滿著多變性的個體,自然的體型、行動、認知與精神發展上,都和已經定型的“大人”不同;既然二者無法站在同一的情況上,大人又怎能不經細察,就枉自以自己已經定型的標準與頭腦,來否定孩子的奧秘,自作主張地判決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呢?再者,想要了解孩子,就必須以多觀察,來了解他成長的法則。我們當然無法以橫切樹木的方式剖析兒童,更不能將他像小老鼠一樣關在實驗室裡作試驗。但是可以經由多方的觀察處顯行為,發現孩子的生長法則,推敲出他的真正需要;然後更進一步地針對發現的結果與孩子的需要,研討出“對症下藥”的教育方法,用最適當的安排,滿足孩子內心的需要,自動地產生“去嘗試”的喜悅,和大人所謂的“學習意願”。
為什麼選擇蒙特梭利教學法
父母對孩子在幼兒階段中基礎性格的培養,是否合理?是否得法?是關係到孩子一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孩子的品格一旦定型,就一輩子無法重來了。
蒙特梭利教學法,雖然來自外國,所依據的教學觀卻是一個迄今不變的原理。它重視孩子的童年階段,更以“先觀察”的科學方法入手教育孩子:
(1)從觀察中發現孩子生命的真正需要, 再針對這些成長的需要,設計出適合孩子需要的環境。
(2)根據有效的科學程式,研究出可行、 易作的教育方法。
(3)並且進一步地配合科學程式,研究出可行、 易作的教育方法。效而聞名遐邇的“教育材料”──蒙特梭利教具。孩子在教具的操作中,不但能“玩”的有興趣,“玩”出自己可以開竅的頭腦,自然而然形成有步驟、有次序的做事方法,甚至於孩子可以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
她真可以就是近代科學幼教學者中,最卓然有成,也最能知行合一的科學幼教大師了。她雖然已經去世了三十多年,全世界(包括社會主義國家)都仍在熱烈地發展也的理論、方法和教具。而且由於科技的進步,蒙氏的理論,不僅向下成功地應用在“胎教”的教育領域,更向上推動了高中以上學校的教學改革。我希望我的同胞都是孩子的也導師,我們的民族才有前途。我希望中華兒女的導師們,都懂得種瓜有種瓜的方法,種豆有種豆的道理,不但要真“懂”,而且真“行”,不可有錯,也不能耽誤。否則,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前途,以及建設的希望都會受到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很著急而且不揣簡陋地,把我最近專心了六年的學習心得,大膽地向中國的偉大母親們提出初步的報告,分享大家,也請大家指教。
第2章
科學的新幼兒教育
人不是來自同一模型,所以人與人之間會有個別差異;人更不是機器,他們無法依照一個固定的模式作長年不變的動轉,所以隨著時代的不同,以人為物件的“教育”,也必須依時代的進步和需要而變動,如果只是墨守成規,必然會誤己誤人“罪孽深重”的!
傳統教育的檢討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人是一個生命體,生命的活動既不能天天不變,也沒有一定的規則。育嬰手冊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些前輩的經驗,對問題的處理方式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寶寶。再者,傳統的幼稚教育觀念裡,“教育”與“教”的意義完全相同,認為“知識”都是靠老師拿著課本“教”出來的。也就是老師們拿著“老”老師傳授的原則,設計出他們(也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和爸爸媽媽)認為孩子“該”學的課程,對那些他們認為“幼稚”的孩子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完全以大人的經驗或升明星小學的課程為中心,而且還固執地相信自己的做法“是為了孩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