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複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屏除獎懲制度
蒙氏科學採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爆發的教學成果
蒙氏科學幼教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的心智成長。
第1章
卷 首 語
毫無疑問地,現代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是竭盡能力地給了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是不是給對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更快樂?卻令人懷疑!
否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就不會遇到許多實實在在棘手的問題──孩子蠻橫地哭鬧耍脾氣;強制性地滿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過分依賴父母、無獨立性;破壞性較強(如破壞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以及注意不集中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更多的問題紛至沓來─
不專心功課、厭惡讀書;逃學、逃家;懶散、空虛;更有打架、偷盜、殺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與人格問題有關
其實,我們追根究底來看,問題的來源,都與父母、 老師對孩子養育管教的觀念、態度和方法有關。因為它們影響著孩子個人的習性和人格形成,尤其是父母。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在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歲定終生”的這段時間裡,同孩子日夜相處的是父母和家裡的親人。但他們都不是教育方面的專家。因此能頃孩子未出生之前,就下定決心:“沒有準備絕不生他”,同時也能認真地下功夫,看些現代育兒叢書。一方面先努力把自己的不良習慣改掉,準備好一份虔敬的心,迎接這個延續命脈的新生命;並籌設出適合他生活、發展的環境──不一定有華責的地毯、亮責、安祥為佈置原則,加上你們小倆口的和諧和愛心,就是一個不錯的環境了!
假若你肯再學點科學的幼教理論和方法,應乎需要地買點適合他發展用的材料(商店的玩具很多都有缺點),用你的愛心、智慧、耐性再加上“幫他”(而非教他)自己去成長,這孩子就是未來的“可造之材”,絕不會沒出息,讓你操心,或為非作歹,要你一輩子傷心!進一步說,一個能夠重視孩子教養,而且知道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父母,就會致力於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性,讓他擁有健全的性格,不僅能夠“獨立”,不會人云亦云;也能主動適應環境,自動自發地探索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上有用的人。
然而,一個人“人格”的形成絕非憑空飛來,它是受環境尤其是父母態度的影響,從小點點滴滴累積,逐漸形成的。往昔孟母和岳母對孩子的苦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二十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腦生理學家的研究,證明了蒙特梭利所說:“人到三歲在智力和性格上已經定型了60%”的道理,也知道了她為什麼說“兩歲以前更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孩子的童年,假如不培養健全的人格,又怎能期待他長大後能夠擁有
健康成熟的處事態度呢?
了 解 你 的 孩 子
有一件事實,是您不得不正視的:您把一切最好的給他,有沒有考慮過所給的,是不是目前他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歡,而且能接受的?這些對於他的心性、頭腦又有什麼幫助呢?“孩子需要些什麼?”的問題,實在值得您一再地探索呀!你可能在他未
出世前就看過一些書,懂得某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一般發展情況。但,這些原則和你寶寶發展的情況能完全相符嗎?而您又該如何來幫助孩子呢?
“小孩子的潛力無窮,愈早開始愈好!” 這句話倒真的說出了兩件事實:“小孩子的潛力的確深不可測”;“學習是愈早愈好,不能耽擱孩子的智力成長。”得當心的是:兩句話合在一起,並不意味著可以傾籮筐似地拼命灌輸。恨不能把你二、三十年的知識和對他的期望,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裡去。這樣的作法,只不過反應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態,最容易造成孩子只會死背死記、不能思想的結果。弄不好,十個就有八個孩子,被這種作法逼得“怕上課,怕上學”,如果這時候父母還不警覺,甚至於加上“打罵教育”,弄得孩子逐漸變成怕父母、怕老師,厭惡學習、討厭書本,那就糟了!
為了使孩子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大人實在應該細心地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探索出他們需要什麼?喜愛的又是什麼?尤其你的寶寶他能接受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