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我國第一流名將。
10、郭沫若《青銅時代&;#8226;述吳起》:
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家是與孫武並稱,作為政治家是與商鞅並稱的……其實在這三個人物裡面,吳起的品格應該要算最高。
二、政治方面
1、《說苑&;#8226;建本篇》:
魏武侯問元年於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見正?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見,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距,可謂不壅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居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謂不擅權勢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2、《戰國策&;#8226;魏策》:
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稱曰:“河山之險不亦固哉?”王錯侍王曰:“此我魏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吳起對曰:“吾君之言,危國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說乎?”吳起對曰:“河山之險,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從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國,左有天門之陰,右有天溪之陽,廬澤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帶河,後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三君親從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眾也,然而可得並者,政惡故也。從是觀之,地形險阻何足以伯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
3、《荀子&;#8226;堯問篇》:
魏武侯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吳起進曰:“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於左右者乎?”武侯曰:“楚莊王之語何如?”吳起對曰:“楚王謀事而當,群臣莫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問曰:‘王朝而有憂色何也?’莊王曰:‘不穀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是以憂也。’其在仲虺之言也,曰:‘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國幾於亡乎?是以憂也。’楚莊以憂,而君以喜,臣竊懼矣。”
4、《韓非子&;#8226;和氏篇》:
吳起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重,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滅絕(裁減)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練選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吳起枝解於楚。
5、《韓非子&;#8226;問田篇》: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鞅而富強
6、《戰國策&;#8226;秦策》載範睢論吳起:
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顧譭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
7、《呂氏春秋&;#8226;義賞篇》:
楚人以兩版築垣,吳起教之用四。
8、郭沫若《青銅時代&;#8226;述吳起》:
看他(吳起)教人以四版築牆,可見在怎樣小的節目上他都在注意改善民生。為苑守,為令尹,兩次都向保守派的屈宜臼請教,也無疑地是表現著大政治家的風度。
三、關於《左傳》
1、清乾隆進士姚鼐《左氏補註序》:
《左氏書》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吳起之徒為之蓋尤多。
2、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
《左傳》蓋吳起及其先師後學陸續寫定,唯吳起之功為多耳。
3、雷學淇《介庵經學》:
吳起以《左傳》傳子期,魏人多與聞者,故襄王時史臣述《紀年》,師春言卜筮,石申言天象,多與《左傳》符同。
4、章太炎《春秋左傳讀》:
《左氏春秋》者,因以左公名,或亦因吳起傳其學,故名曰《左氏春秋》……以左氏名春秋者,以地名也,則猶齊詩、魯詩之比與。或曰:本因左公得名,乃吳起傳之,又傳其子期,而起所居之地為左氏,學者群居焉,因名其曰左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