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外,期末還要完成一部長片劇本,當然優秀的學生也會被推薦到電影公司參與更大的商業製作。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人哪怕幹了10年副導演,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拍片的機會。大部分新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從小成本開始的,優質電影呈現出這樣的趨勢:製作費用控制得當,注重敘事而非視覺效果,強調適合角色的實力演員而不是明星,能引起觀眾共鳴!”
“韓國電影最值得稱頌在於它有著成熟工業體系的特徵:藝術與商業並行發展;這種表現歸根結底是因其電影產業在不斷成熟與完善,導演對藝術追求及商業運作同等重視,做到了藝術水平與商業價值的平衡。在韓國商業型別片背後,你會看到對人性的考量,對社會涼薄的諷刺。不會因為電影體系的工業化,而丟掉對獨立電影的追求。反觀我們的作品,商業片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又或只重藝術不看商業,叫好不叫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2003年上映的《殺人回憶》,拍攝手法採用了平實、冷峻的視角,展現1980年代的社會背景,作品厚重感又絲毫不差。換句話說,影片既有商業片的架構,又有深刻反思!”
“電影裡商業與藝術的融合,部分功勞還要歸結於韓國擁有一大批諸如宋康昊、劉亞仁這樣的職業演員。他們的片酬佔比不到總製作費的四分之一,中國恰恰相反,顧此失彼,絕大數資金花在明星身上,更重要的美術、特效等後期製作當然不盡人意。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電影最重要的是講人性的故事。’!這也是韓國導演一直堅持不變的準則,在講合格故事的基礎上,再追求特效,最後還不忘擲給社會一記重拳。”
“現在還有人認為我們的電影比韓國電影牛逼嗎?你非要說票房成績,那我真的沒話說!”
“其實我們國家在80年代整個大環境還是很開放的,審查制度也沒有那麼嚴,當時的中國電影是百花齊放,當年那些電影拿到現在肯定連審查都過不了,比如《芙蓉鎮》。這兩年意識形態方面管的越來越緊了。舉個稍微有些不恰當的例子,1999年,《泰坦尼克號》國內上映的版本一刀未剪。拍鬼故事連審查都通不過,總局不允許電影裡出現鬼,所以中國拍的都是沒有鬼的鬼片!”
“還有一點,韓國電影看似很商業,但是人家商業的細節做的特別到位,鏡頭語言也特別細緻。演員也有著一大票的老戲骨,這樣的電影拍出來就很難不讓人稱讚,比如《實尾島》。沒有一個小鮮肉,平均年紀都在35歲以上的主演,硬生生地撐起了一片天。再看看國內的電影,生產出來的電影沒有細節,鏡頭就是眼睛,觀眾在看到這個鏡頭之後不會去想更深的東西!”
第七十二章 不太順利的開始
關於韓國電影的素材有很多,沈臨也說了不少,除了分析韓國電影崛起的原因,還順道推薦不少精品的韓國電影,當然少不了從導演角度分析下電影出彩的地方。
這一次錄製的內容很足,夠剪輯成兩期。
《臨行》錄製完成,愛奇異的負責人離開,圍觀群眾們紛紛散去準備各司其職,演員們也開始了正式拍攝前的試演。
一切恢復到正常劇組該有的樣子。
“好了,咱們開始拍攝吧!”
約莫過了半小時,隨著場務的打板,《那些年》真式開拍!
事實上,真正的第一個鏡頭是從前天開始,但那是預告片內容。
很簡單幾個場景,而且涉及到的角色也很少,即使這樣,已然ng了不少幾次。
之前已經提到一次,電影的拍攝並不是按照既定的順序一鏡到底,所以才會有剪輯師這項職業的存在!
當然,當特定條件擺在那裡的時候很多拍攝也必須要迅速進行。
比如在場地受到限制時就要先從集中拍攝特定的場地的戲份,在演員檔期出問題的時候就要集中拍攝有檔期演員的戲份,在季節和天氣環境受到限制的時候也要抓住機會迅速進行拍攝。
這麼做能夠節省很多費用。
當然,假如以上的這些條件都不受限制的時候,那該拍什麼戲?
按照劇情發展拍攝?
不會的,大部分劇組會去拍一場簡單而又有示範性的戲份。
什麼叫簡單?
鏡頭固定、道具稀少、演員少、情節簡單,如果能夠動作少那就更好了。
那麼什麼又叫有示範性呢?
儘量找尋劇組裡經驗豐富的演員上馬,讓他們拍攝這些簡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