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德的社會歸根到底一定要由有道德之士來糾正,樹立正確的道德準則和態度必須成為首要的目標,經世致用之術不管多麼重要,必須處於從屬地位。曾國藩是用心良苦的,也是值得讚頌的,但曾國藩的完美舊人格在清末的亂世中,不免“虎落平川”了。誠實變成了迂腐,信用招致欺凌,一切都是陰差陽錯。以曾國藩的知識結構,當他面對歐洲寬廣、陌生、富有侵略性的強勢文化時,便有點力不從心了。正因如此,在晚清的亂世之中,曾國藩顯得“緩慢呆板”,一點也不如李鴻章“如魚得水”。
與曾國藩相比,李鴻章明顯地更適應晚清那個亂世。他既有士大夫的高貴,也帶有草根的刁滑,那是一種弱者的智慧,務勞務實,精明狡詐。李鴻章藉此以應付亂世,要比曾國藩那種一成不變的正統有效得多。李鴻章是從底層上來的一個農村小知識分子,這樣的草根經驗,使得他對於一些非正常的手腕和方式非常熟悉,在實踐中也能親身感受到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好處。從李鴻章與淮軍的關係中就可以看出,李鴻章才不像曾國藩那樣無限忠誠地主動解散淮軍呢,他一直把淮軍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讓這支部隊有著極強的私人性和專屬性。淮軍一直忠於李鴻章,雖經中法、中日戰爭,一再受創。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變,聶士成壯烈戰死,淮軍徹底覆滅,李鴻章算是輸得精光。一個人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擁有一支強大的部隊,這一點,足見李鴻章功力之深。不僅如此,李鴻章還自覺不自覺地在政治、外交以及很多方面運用這種手段,這種手段讓李鴻章屢試不爽。
第三章 曾門弟子(9)
儘管李鴻章這種極其實用的處世方式給他帶來成功,也帶來功名,但縱觀李鴻章一生,他同樣因為這種方式使自己的人生重重地打了折扣。就李鴻章的一生而言,可以說一直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說我們還可以從曾國藩迂腐和執著的處世原則上看出曾國藩的人格來,那麼,從李鴻章的聰明和實用上,我們就很難看出李鴻章真實的思想,以及真正的追求。與曾國藩相比,李鴻章在整體意義上缺乏真正的人文思想和宗教情懷,並且他也絕不如曾國藩那樣執著,也不如曾國藩那樣真實。在我們的感覺中,這個高個子的合肥人講著一口合肥話,出入各種場所,說著一些不痛不癢的話,王顧左右而言他,或者說一些自鳴得意的俏皮話。有時,這些行為因為缺乏底氣、缺乏視野、缺乏原則,使人起雞皮疙瘩。我們所見到的,一直是那個冷靜平穩、不苟言笑、城府極深的李鴻章;或者是,一個故作幽默、自以為是的李鴻章。至於真實的李鴻章,卻一直煙籠霧繞,更談不上他真實的內心世界浮出水面了。
到底李鴻章的真實思想是什麼呢?也許,所有關於他的判斷都顯得有點武斷,顯得有點臆度。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李鴻章總顯得雲裡霧裡,該謙卑的時候謙卑,該倨傲的時候倨傲,該出手的時候出手,該隱藏的時候隱藏。他的一手“迷蹤拳”似乎打得太好了,不僅別人看不出他要幹什麼,甚至,有時候連他自己也有點迷糊了,情不自禁地沉耽於自己的幻象之中。聰明人本身就難得偏執和執著的,對於李鴻章來說同樣也是如此。李鴻章就是這樣一邊打著“迷蹤拳”,一邊從事著自己的改良事業。當然,這樣的行為本身,並不算是高妙的舉動,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決定了他只是一個二流的政客,而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像一個演員,而不是一個成功的導演。偉大的政治家總是有著自己明晰的思想體系以及自己強硬的態度,並且有著一種為著思想和主義獻身的情懷。李鴻章似乎不是這樣。在他一輩子當中,李鴻章總是有意無意地給自己量身定做了一襲華美的錦袍,在大多數時間裡,李鴻章就像一個變色龍一樣,披著各式華美的錦袍拋頭露面,而他的身體,一直隱藏在這襲華美的衣服裡面。
也許,對於這個晚清最為顯赫的漢臣來說,李鴻章最大的悲劇是:不在於時局的多舛,也不在於個人命運的坎坷,而在於他作為一個個體,無法、也沒有意識去表達自己真正的內心。他無法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無法“人之為人”,也無法面對自己。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中風卒於南京,訊息傳來,李鴻章不勝哀痛,他感嘆說:“吾師果以死穎!不可復生矣!天乎天乎!奈之何哉!……鴻章從遊幾三十年,嘗謂在諸門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親切。”並親筆題寫了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代難逢天下才。”這樣的輓聯,寄託了對恩師的綿綿哀思,也是對兩人終生之緣的一個總結。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