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章一直以諸葛孔明來激勵自己,同為生長亂世之中,同為風雨飄搖小朝廷的棟樑,同為出生鄉下、少年時極具方巾之氣……雖然從高標準來說,李鴻章有點志大才疏,他的知識體系、眼光和權力都不足以擔當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大任,但歷史偏偏選擇了他。李鴻章知道這個國家的虛弱無力,也對這個政權的不思進取、唯唯諾諾表示不滿,他曾在家信當中對政局有過評述:“(朝廷)既無定見,復堪恆心……聞者能勿愧憤欲死?”“朝廷夕遷,早做晚輟,固不敢量其所終極也。”“我中土非無聰明之力,士大夫皆習於章句帖括,弗求富強實濟。”“恭王浮光掠影,毫不用心;翁同依違其間,專講小過節,不問大事,同時周旋於太后與恭王之間,唯恐失權,能力實不足以肩擔此任;至於李鴻藻,則迂腐更甚,不足一提。”這一段話,對於時局,應該是非常清晰的了。清晰又怎麼樣呢?清國的天下,畢竟不是李鴻章的天下。
官場上的李鴻章似乎顯得特別勤勉,他從不迴避自己的責任,千方百計地為自己的設想努力著。現在人們忽略的一點是,李鴻章在長達25年的直隸總督任期內,工作應該說是相當出色的,清廷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績,李鴻章幾乎每次都是優秀。不僅如此,對於水利興修、賑災與慈善事業,李鴻章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這一方水土在他的統轄下,在那段時間裡,基本上做到了平平安安。在處理事務方面,李鴻章可以說一直是個高手。李鴻章做事深謀遠慮,明敏練達,也投入敬業。這一點,在自明朝之後的傳統知識分子出身的人當中,是相當不容易的。中國社會發展到了明朝之後,有一個明顯的弱點,很多知識分子都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重虛文而不重實質,喜放言而不埋頭實行;他們擁有的舊式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空中樓閣,變成自娛自樂的知識遊戲,與實際的生活和操作相差太遠。
李鴻章就這樣堅守在絕望的前哨站之中,數十年如一日。對於這個晚清第一漢臣來說,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他都是孤獨的。並且,李鴻章感到最孤獨的是,他預見了方向,但卻一直難以尋找到最正確的道路,他不得不走的,是妥協之中的傳統方式,在夾縫中尋找一條道路,那就是,小心翼翼、處心積慮地架構自己的政治體系,就像一隻蜂王在構築自己的蜂巢。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謀求集腋成裘一點一滴的改變。這樣的改變緩慢而艱難。在近40的時間裡,李鴻章從未離開過官場,含辛茹苦,委曲求全,忍辱負重……與幾乎所有的官僚們不一樣,李鴻章似乎從不迴避棘手的事情,從不逃避事務和責任,他一直兢兢業業,從鎮壓太平天國、捻軍,到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清國搖搖晃晃的小朝廷所能倚仗的,似乎只有這個留著山羊鬍子、身材高大的長者。雖然有時候他也會玩一點高妙的太極推手,也精通官場平衡術,但在更多時候,李鴻章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衝在前頭,從沒有退縮的意思。無論是面對公眾、政敵以及如狼似虎的入侵者,他都有著泰山石敢當的勇氣和責任。
李鴻章的隱忍是他堅信未來的補償嗎?或者是在他的內心當中有著捨生取義的想法?似乎不能這樣看。李鴻章一直就不是個理想主義者,也談不上是一個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人。他不算是一個有著精細的遠大目標的人,但卻是一個對於中華民族以及中華文化抱有巨大信心的人。同時,李鴻章又是一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完成自己人生目標的現實主義者。從一個鄉下青年,走上人世的顯赫位置,這是他工於心計、處心積慮、小心做人的結果。
第四章 雲中之鶴(4)
環顧李鴻章周圍,那都是些什麼樣的情況呢?時代被摧殘得亂了方寸、尊顏盡失;國民矇昧、迷信,缺乏理性;至於社會的中堅力量,那些舊知識分子,一個個自以為是,抱殘守缺。當一個社會的普遍思潮還停留在燒紙屋、紙錢、紙箔,僱道人巫人打唱等層面上的時候,又何以能指望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呢?不可避免的是,作為那個時代少有的清醒者,李鴻章在思想上單騎突進的同時,同樣也承擔著由清醒帶來的孤獨和勞頓。
有兩個例子足以說明當時社會知識分子階層的迂腐和落後:
一個是蒙古族漢學家、曾擔任皇帝老師的倭仁。對於當時的“洋務運動”,這個舊知識分子幾乎憤慨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建立國家的途徑在於端莊和正義,而非武力和陰謀……在於人心而非技術……蠻人是我們的仇敵。”他又說,蠻人入侵北京,焚燬圓明園,殺我人民。“為什麼我們要去尋找雕蟲小技,尊蠻人為師呢?……如果才智之士都改變他們的正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