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地對袁世凱說:“甲日滿退,乙日擁公。”當其時,立憲派與舊官僚採取“和平奪權”與“政變奪權”的手法,先後取得了湖北、江蘇、湖南、廣西等省的地方統治權。因此,從武昌起義到清廷宣佈退位,不過幾個月時間,一個貌似強大的政權在極短的時間裡土崩瓦解了。
首義只一個晚上就獲得成功,成功以後清政府不會善罷甘休的,急急忙忙調集精銳部隊,因為漢口是武漢的北大門,北面來的部隊就透過鐵路先來到漢口,就在現在的黃浦路,劉家廟丹水池這一帶集結,此時起義的正規部隊和大部分民軍還有一些民間人士,跟清廷的正規軍短兵相接,場面悲壯,犧牲了的烈士數以萬計。
清政府曾派蔭昌率北洋新軍開赴武昌鎮壓革命,但北洋軍大部分將領都是袁世凱心腹爪牙,根本不聽從蔭昌排程。在帝國主義者的策劃下,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凱,統率北洋軍前往武漢三鎮。袁世凱剛剛被重新起用,北洋新軍即展開猛烈進攻,都取得了不小勝利,先克漢口又佔漢陽,使得武漢形勢嚴重告急,革命大有被扼殺的危險。但袁早已抱定了“剿撫兼施”的政策,很快就與南方革命黨人謀劃和談:在軍事上,袁不立即攻佔武昌,而是形成一時間南北對峙的局面,一方面對革命黨形成強大威懾,同時也給革命黨人以迴旋餘地,另一方面以此要挾清政府。袁世凱當年大軍壓境,于軍事得手之後,一再謀和停戰,要挾清廷與南方談判,完全是為其個人政治目的,和與戰只是其手中的政治籌碼,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態度客觀上使得武昌起義的勝利果實得以儲存下去。
計劃沒有變化快(2)
武昌起義的成功有革命黨人的主觀努力,但各個方面的因素也對其產生了作用。歷史的車輪終於將其輾作歷史的塵埃——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壽終正寢。
。 想看書來
鐵血十八星
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勝利的標誌。武昌義旗一舉,各省雲起響應,一場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迅速興起,最後導致清王朝的終結。
十八星旗的全稱是“鐵血十八星旗”,象徵著寧死不屈的鐵血精神,而旗面上的十八顆星代表全國十八個省。
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推翻清王朝的鬥爭日益高漲。武漢三省扼九省通衢,工業集中,文化發達。那裡的革命黨人早就在孫中山的影響和指導下開展革命活動,許多同盟會員和知識分子投身營伍,在新軍中做了細緻紮實的工作,積聚了雄厚的革命力量。
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武漢的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組成領導起義的總指揮部,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起義總指揮,共進會首領孫武為參謀長,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制定起義計劃、文告、印信、旗幟、符號等。
由於事機不密,在10月9日革命黨人預定起事的日子裡,革命機關遭到破壞,許多革命黨人被捕。彭楚藩等三人經嚴酷的審訊,堅貞不屈,高呼“民國萬歲”、“孫中山和未死同志萬歲”等口號,於10月10日凌晨英勇就義。儘管這樣,起義還是在10月10日晚7時左右爆發。駐武昌紫陽橋附近的工程第八營,在革命黨代表熊秉坤的組織領導下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隨即搶佔楚望臺軍械所。不久,新軍二十九標、三十標、測繪學堂、南湖炮隊、塘角輜重隊等也相繼起義,經一夜苦戰,終於攻破湖廣總督衙門,佔領武昌全城。1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軍政府設在前湖北諮議局,門前兩面十八星旗,隨風飄舞。鐵血十八星旗下站立著威風凜凜的衛兵,這一切代表著革命軍政府的建立。
起義後,全國各地響應。十八星旗在多省懸掛。到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十八星旗被旗面為紅、黃、藍、白、黑五色,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
“你們不要罵我”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黎元洪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政治人物,他在武昌起義一夜間就由名不見經傳的清軍協統而成為軍政府的大都督,震驚中外。他登上政治舞臺難道只是時勢造就和機緣巧合嗎?革命黨人為什麼要在武昌起義中把這位清廷軍官推為首領?他又為何能青雲直上,三任副總統,兩任大總統,成為民國初年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在辛亥革命中他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武昌起義後,逼上梁山的黎元洪被革命軍推為鄂軍總督,之後相繼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始終是一個傀儡。但當時的“輿論”都稱讚他是“忠厚長者”、“穩健派”,和藹謙虛。號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