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手腕都很高明,但是這個決策是極為失敗的。
抗日勝利後,舉國上下渴望和平,軍隊和百姓都早已厭戰、倦戰。而蔣竟然完不理會民情。當時在美蘇的調停下,的確有希望實行聯合政府,而民眾亦對重慶和談抱有相當期望,蔣介石此時只一心想將共產黨消滅,全無談判餘地,最後導致全面內戰。
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早已民心盡失,儘管武器先進,但是軍心渙散,以徹底的潰敗收場,最後在金門一役中止住瞭解放軍進攻臺灣,蔣介石才可在臺灣站穩。
在臺灣方面,蔣中正的威權統治也使他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甚至製造祟拜風氣,蔣中正銅像大量出現於車站、各級學校及各公共機關,其名也出現在道路名稱,成為臺灣最常見之路名。很多評論家也指出蔣中正為鞏固政權展開恐怖統治,以刑法一百條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造成白色恐怖。
毛澤東在1938年給蔣中正的信中說:“……先生指導全民族進行空前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凡我國人,無不崇仰……”。但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背叛革命,實行獨裁統治,是美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買辦階級等反動勢力在中國的代表。蔣中正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是抗日戰爭戰場的重要力量,蔣中正的歷史功績有在於此。
蔣介石一生###反人民,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對日本侵略東北實行不抵抗主義,西安事變後也是半心半意抗日,積聚力量,陰謀消滅共產黨,但最終反被擊敗,退守孤島淒涼離世。當然蔣還能堅持一箇中國立場,這也是後來“九二共識”的由來。
蔣雖有聰明才智,但是他的獨裁政策脫離了人民,使國民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擁護,水可載舟,亦能覆舟,他的倒臺是理所當然的。
四萬萬微生物
1907年,蔣介石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炮兵。學校裡的教官多是日本人。當時日本軍事強盛,從未把中國人放在眼裡。因而趾高氣揚,絲毫不掩飾對中國學生的蔑視。一次衛生課上,日本教官拿出一個土塊,把它比作中國,並進一步解釋說:“中國有四億人,而他手中的那個土塊正好有四億個微生物。”堂堂中國人,怎能甘受其辱!坐在座位上的蔣介石怒火中燒,不顧軍紀走上前去,用力奪過教員手中的土塊將其掰成八塊,隨後怒視著教官高聲問道:“日本有五千萬人,是否也像五千萬個微生物,寄生在這土塊的八分之一中?”不可一世的教官頓時被問得啞口無言,但很快他用手指著蔣介石威脅道:“你是一個革命分子!”因為在軍校,學員是不允許這麼做的。被指認為是革命黨更是掉腦袋的事!但蔣介石除了被叫到校長辦公室接受教育以外,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就在這一年年底,學校決定選送一批學生到日本學習軍事,儘管有著先前的“惡跡”,蔣介石也名列其中。就在這一段異國求學中,蔣介石也入了同盟會。第一次開會,就被同盟會領袖陳其美介紹給了孫文孫逸仙。
。。
從邊緣走向中心
最初的時候,蔣介石只是革命中的一個小角色。武昌起義之後,他率領一支百人的部隊攻打杭州的浙江巡撫衙門。戰鬥前,蔣介石給母親寫了封信,提到自己希望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業,縱然戰死也心甘情願,希望母親能恕其不孝之罪。信中頗有悲壯之氣,從此他的個人經歷與中國現代史聯絡在了一起。
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起步得陳其美助益良多,是陳其美把他領進同盟會,並將他引見給孫中山。陳被袁世凱暗殺後,在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急需人手壯大力量的時候,孫中山開始看重蔣介石。
蔣介石最初追隨孫中山並不順利。當時,在孫中山眼中,蔣介石的分量無法和陳其美相提並論,更不如此時的陳炯明——他掌握著孫中山惟一可以依靠的武裝力量。所以,對於蔣介石提出的一些極富遠見的建議,孫中山基本上未予採納。比如蔣介石建議徹底消滅桂系軍閥,穩定廣州革命政府;並提醒孫中山注意陳炯明的野心;還有在1921年,在法定代表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蔣介石勸阻孫中山不要進行讓他成為“非常大總統”的選舉……事實證明,在這些問題上,蔣介石是正確的,但結果卻讓他氣餒。
對此,蔣介石往往是以辭職或不告而別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在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上,他也會採取相同的方式。以至於從1918年3月到粵軍赴任至1924年1月,在不到6年的時間裡,他至少有14次辭職或者不告而別。《蔣介石傳》的作者布萊恩?克羅澤總結說,每當形勢不能如他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