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抗日。難道抗日有罪?這次事變的經過,蔣委員長知道的最清楚,請審判長自己去問好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刀下留人
郭松齡在奉軍將領中,是別具特色的一個人。他受過北京陸軍大學的系統教育,曾加入同盟會,在廣州和天津兩次謁見過孫中山,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響。韓淑秀畢業於奉天女子師範學堂,任附小教員,學生時代加入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她的家就是活動的一個據點。辛亥革命爆發後,奉天的有識之士紛紛起來響應武昌起義,郭松齡就是組織者之一。他們兩人在韓淑秀的家裡相識,韓淑秀非常佩服郭松齡的為人和才幹。郭松齡在白色恐怖中被捕,當局貼出佈告判處郭死刑,韓淑秀四處進行營救活動。1912年12月25日,正當郭松齡等被帶到大西門外荒草地殺人場行刑時,韓淑秀拿著一份當日的《盛京日報》,高呼著:“刀下留人!”十萬火急地闖進法場。原來這份報紙上剛登出“清帝退位詔書”,韓淑秀在千鈞一髮之際,以政局驟變的快訊,挽救了郭松齡等的生命。兩人在生與死之中建立了感情,結為恩愛夫妻。
郭松齡在奉天講武堂任教官期間,剛好張學良在這裡學習,他親身感受著郭教官遠離聲色,自持清廉,治軍嚴謹,對部下賞罰分明的一身正氣。張學良對他湛深的學養和高潔脫俗的人品極為欽佩。郭松齡雖比張學良年長19歲,兩人卻成了莫逆之交。經張學良不斷向父親推薦,加上兩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屢立戰功,郭已成為奉軍中的重要將領,掌握奉軍的精銳師旅。
血濺老虎廳
楊常事件中的楊宇霆、常蔭槐本來是張作霖的得力干將,但在張作霖死後,居功自傲,處處與少帥張學良作對。張學良對於楊、常的專橫雖也如梗在喉,但他念及楊、常的才幹和他們追隨大帥的功績,總是心存餘慮,委決不下。
張學良繼承父業後,楊宇霆視張為後輩,凡事都是自作主張,甚至張提不同意見,也不予理睬。有時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也給予張以難甚。張學良暗下決心,一定要尋找機會除掉這個飛揚跋扈的人,“殺一儆百”以起到樹立權威、穩定政局之目的。
面對咄咄逼人的楊宇霆與常蔭槐,張學良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認為若不除掉這二人,東北集團內部的派系矛盾就難以解決。於是張學良借要吃晚飯為由對楊、常說,吃飯後再議。他利用楊、常回家吃飯的時間,召集警務處長高紀毅作了周密佈署,待楊、常晚上再來議事時,當即將二人處死於老虎廳內。張學良處決楊、常不僅使他的權力集中了,而且給其他懷有異志的東北軍將領敲了警鐘,樹起了少帥的威嚴,提高了聲望,鞏固了易幟後的東北政局。
東北易幟後,日本人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仍然企圖瓦解東北政權,並認為在東北沒有再比楊宇霆更合適的人選了,而要讓楊上臺,又非打倒張學良不可,所以,那一陣子日本人和楊宇霆的接觸也更加頻繁了。
說來也是楊、常利令智昏,弄巧成拙,“東北五路”這個日本人的政治訛詐早已使張學良怒不可遏了,他們偏偏在這時又節外生枝,提出一個涉及外交和東北政局穩定的新問題,張學良當即表示,目前東北甫經安定,涉及外交大事應該慎重考慮,不能草率從事,此事必須從長計議。
楊、常若稍有自知之明,應該就此止步了。可是他們竟堅持己見,繼續糾纏,掏出事先就已寫好的便條,硬要張學良當場拍板,即行簽字。
張學良被逼無奈,心中冒火,幾次想拒絕,可又覺得多有不便,畢竟楊宇霆、常蔭槐人本為東北軍###,在張作霖時期曾受重用。
據說張學良當時用拋銀元來占卜是否除去楊常兩人,連拋兩次都是肯定的,袁大頭朝下,張學良很納悶,一氣之下第三次把銀元仍得很遠,被張夫人餘鳳至撿到,一看還是沒有頭像。認定楊常兩人非除不可,於是告訴張學良第三次也是肯定的,從而堅定了張學良的決心。現在老虎廳的張桌子上陳列的就是當時那枚銀元。
楊常被殺後,少帥做到了“立威”,整個東北的軍政人員再也沒有人認為少帥是扶不起的阿斗了,但是對於楊常事件是對是錯很多人還各有各的看法。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代傳奇,趙四小姐
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很多女人都會愛上風流倜儻的少帥,但能沒名沒份地陪伴一個失意的男人度過數十年寂寞生涯的,只有趙四小姐。關於這對“牢獄鴛鴦”相濡以沫的愛情,不管何時娓娓道來,都帶著一種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