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戲,也被輿論指責,說張學良竟有如此閒情逸致去看戲,這傳聞不脛而走,說九一八事變之夜,張學良正在北平與當時的紅影星胡蝶良宵共舞。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為此還寫了《感事近作,哀瀋陽兩首》:“趙四風流朱五狂,偏偏胡蝶正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報佳人舞幾回。”
公眾輿論儘管如此,但張學良對日立場十分堅決,不容置疑。事變前夕,張在接獲緊急情報後即據以致電蔣介石,並慨然請纓:為國為家,願意身臨前敵,雖戰死疆場,亦無所悔。而蔣介石這時訓誡張學良說,中國“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還發出中國現代史上臭名昭著的“銑電”: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不顧。而在事變前的一週,蔣介石再次密電重申不抵抗的政策。這些“內幕”公眾輿論自然不會知曉,致使張學良一直揹負著不抵抗的罪名。南京國民政府《告全國民眾書》中有這樣一段:“政府現在即以此案訴之於國聯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意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當時就有一副對聯諷刺說:“主權零躉,堅持不抵抗主義;良心批發,發揚大無畏精神。”橫批為:“中正不正”。事後日本關東軍從張學良的保險櫃中搜出五十多張日本政界要人的收款單,最鉅額的是政友會主要幹部床次竹二郎五十多萬元。日本政界要人的腐敗受賄醜聞引起了日本國民的極大反感,軍人們乘勢發起打倒腐敗政黨政治的軍人奪權運動。當時日本社會輿論普遍傾向於軍人,聲稱“寧要清廉的軍人,不要腐敗的政治家”,這也是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開始。
在臨近中秋9月18日夜晚,東北三千里江山被鮮血肆意染紅,大部國土相繼淪陷敵手。白山、黑水成為東北人民的夢魘。不戰而退,實在令國人為之痛憤。半個世紀過去了,張學良在紐約回憶九一八事變那段歷史時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有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命令。”而這些話裡也許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吧!
1933年3月蔣介石跟張學良會面,蔣說:“當前的局勢好比在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舟內只能坐下一人,我們中間誰離開小船好呢?”為了維護領袖的地位,張學良只好離去,交出軍權,借名到海外考察,實則帶蔣受過。張學良說過:“我張學良沒有統一中國的能力,但是我有服從統一中國的決心。”
難道抗日有罪
1936年12月張學良聲淚俱下,向蔣介石哭諫,苦陳抗戰之必需,但被蔣嚴詞訓斥。蔣介石不僅嚴厲拒絕,還打算親臨西安督促“剿共”,逼迫張、楊進攻紅軍,蔣介石還命令張學良對愛國請願群眾用機槍掃射進行嚴酷鎮壓,使張學良深感不解和痛苦。為了保護群眾,張學良向群眾保證將用自己的行動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才勸阻了群眾繼續前進,避免了一場驚天血案的發生。這一事件,加劇了張對蔣不滿。張學良見用盡任何辦法勸蔣都無效,不得已決定實行“兵諫”——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扣留蔣介石,並囚禁諸多國民黨軍政大員,隨即通電全國,昭示扣蔣的唯一目的是促進抗戰,並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抗日主張。蔣介石迫不得已同意。
在釋放蔣介石之後,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乘飛機離開西安。結果剛到南京,蔣介石立刻扣留張學良。張學良被扣之後,在周恩來的努力下制止了軍隊裡的騷動。張學良與周恩來都曾在天津南開大學學習。“以前曾聽說過的名字”。在延安事先曾進行過商談的張學良與周恩來基本達成一致抗戰的認識。張學良說,“儘管我們是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情投意合”。他曾評價周恩來“反應很快,瞭解事情也很深刻”,“說話一針見血,而且對事情看到很清”。張學良實現了蔣介石與周恩來的直接會談。張學良領著周恩來去見蔣介石,並列席了會議,這是一次重要的會談。
西安事變之後,南京政府命李烈鈞、朱培德、盧鍾麟組成軍事法庭審判張學良。李問張為什麼要劫持長官,進行叛變。張憤然回答:“我過去毅然決定東北易幟,服從中央。九一八事變奉命不抵抗,遭到國人唾罵。我國難家仇集一身,所以要求蔣委員長領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