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6-38℃;在乾球溫度48-52℃時,保持溼球溫度37-38℃。溼球溫度前低後高有利於菸葉烤黃、烤鮮、烤香,且比較安全,不易出現失誤。
在乾球溫度40℃之前,應使葉片充分變黃,二級支脈也大部分變黃,一級支脈也開始變黃。在44℃以前,一級支脈大部分變黃,在46℃以前,一級支脈基本變黃,主脈大部分變黃。與此同時,菸葉的失水程度在40℃達到卷尖,葉邊開始乾燥捲縮(俗稱勾尖卷邊)。44℃達到主脈充分發軟,不易折斷,葉片開始因較多失水而捲縮(俗稱軟捲筒);48℃時達到葉片2/3左右乾燥,只剩靠近主脈的兩側不幹,並近一步失水捲縮(俗稱小卷筒)。
只要菸葉變黃程度與失水程度中有一個達不到上述標準,溫度都不宜超過相應的範圍。
升溫階段要精心操作,既要升溫,又要大量排溼,必須做到燒火要穩,升溫要準,不能猛升,更不能掉火降溫。要保持排溼順暢,進風均勻,使菸葉順利脫水,均衡乾燥。
升溫定色並非越快越好,操作上要確保變黃,但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加速已變黃菸葉的脫水定色。
定色穩溫階段是決定菸葉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的關鍵階段,因為致香物質主要在此階段形成。此階段乾球溫度穩定保持在52℃,溼球溫度穩定保持在37-38℃。主要靠充分延長時間確保致香物質的大量形成,以及全炕菸葉的完全定色。
在達到定色穩溫階段時,頂棚菸葉已基本乾燥,下棚菸葉的葉尖、葉邊已乾燥。
定色穩溫階段必須給予較高的溼球溫度和較充分的時間,至少應在16h以上。只有保持足夠的時間才能使菸葉在乾燥過程中形成豐富的致香物質,提高內在質量。
對多數菸葉而言,溼球溫度只有達到38℃左右,才能確保菸葉定色後色澤鮮亮,油份較多。乾球溫度不可過高,也不能掉火降溫;溼球溫度不可偏高偏低。偏低時菸葉定色後顯得乾燥欠油份,色澤欠光澤;偏高時菸葉色深色暗,過高還可能造成烤紅或區域性烤黑。溼球溫度忽高忽低,菸葉烤後色澤不鮮。
C幹筋階段:幹筋階段的技術要領是控制幹球,限制溼球,減少通風,適時住火。在保證乾球溫度不過高,溼球溫度不過低的工藝條件下,主要靠時間長短使菸葉實現幹筋。基本任務是確保菸葉幹筋,防止溼筋溼片,防止烤紅,洇筋洇片,香氣大量損失等不良現象發生。
幹筋升溫階段,乾球溫度以1℃/h的速度自52℃升到66℃,溼球溫度很快自38℃左右上升到40-43℃並保持穩定。
進入幹筋穩溫階段,要保持乾球溫度66℃,溼球溫度40-43℃,給以充分而不過量的時間,確保全炕所有菸葉主筋全乾,結束炕內調製。
幹筋階段主要在高溫低溼條件下加速主筋乾燥,要求升溫速度不能過快以防沒有真正完全定色的菸葉受損。乾球溫度不能超過66℃,溼球溫度不得超過43℃,以防烤紅和菸葉香氣受損失;不得掉火降溫,以防洇筋、洇片;溼球溫度不宜低於38℃,以防菸葉烤後色淡、乾燥、欠鮮亮和欠油潤;通風量不宜過大,溼球溫度不宜過低。適當控制熱風洞和冷風洞,主要靠排溼窗排溼保主筋乾燥。排溼窗的控制程度,以溼球溫度在適宜範圍內為準。注意及時停火,以節約燃料。停火前後注意關小進風洞和排溼窗(不能關嚴,要稍留縫隙)以保持炕溫。藉以利用餘熱最終將菸葉炕幹。
(二) L-QX烤房烘烤技術要點及操作方法
烘烤過程中菸葉變化及溫溼度掌握以烤房第二棚(從下往上數)為準。
A變黃期:此期菸葉變化要求必須達到全黃(充分變黃)。變黃時間:下部菸葉為45-50h,中部和上部菸葉為55-60h。具體操作:裝炕後將三個排溼窗大部分關閉,每個排溼窗只留5cm寬的縫,僅留爐膛中部2個對開的熱風洞,其餘熱風洞和冷風洞完全關閉。點火後將溫度升到30-33℃(下部和上部菸葉為30℃,中部菸葉為33℃)。保持乾球溫度為33℃(下部葉和上部菸葉為30℃),溼球溫度為32℃,下部菸葉烘烤10-15h,中部菸葉烘烤15-20h,上部菸葉烘烤20-25h。當菸葉變軟後,將溫度升到36℃(下部菸葉為34℃)。保持乾球溫度為36℃,溼球溫度為34℃(下部菸葉為32℃),直到菸葉完全變黃。菸葉完全變黃後,保持乾球溫度36℃,開啟3個排溼窗各1/3,再開下部2個對開的熱風洞進行少量排溼(6-10h)。
B定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