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身上去了?”
康七渾身瞅了瞅,說:“在哪兒?沒有啊?”
知縣說:“在右胳膊的袖肘子上。”
康七就抬起胳膊,勾著頭瞅袖肘。一瞅,就立馬口吃起來了:“這……這……”
知縣知道康七是個街痞無賴,怕他反抗,所以用計先把他的刀給下了。他喝了一聲:“把通姦殺人犯康七給我拿下!”
捕快衙役們都愣了。可康七心裡明白。他一見昨晚割了頭的李同奎還活著,腿就軟了,直到知縣把李同奎抓起來打入死囚牢,他才安定下來。可是現在……唉!夜裡殺人時,這李同奎肯定醒著,被他看見了。他身上立即篩起糠來,篩成糠七了。
康七就被關進了死囚牢裡。
李同奎當堂釋放。
李同奎感激花狗4次救命之恩,埋殯了魯蓮之後,專程趕到河北曲周,將狗骨挖出,千里迢迢揹回家來,葬在怪屯東北角的狼洞溝沿兒上。又傾盡10年生意所得,在狗墳的前面建一座廟,取名叫義犬祠。祠中請江西景德鎮專門燒製動物瓷器的師傅塑了一個巨大的狗像,白毛如雪,身上開幾朵黑色的梅花;狼耳,虎目,蹲踞如二郎神犬。李同奎幾乎天天一爐香,供奉如神靈。
義犬祠建得宏偉,是一座真正的廟,不像哎哦廟那麼袖珍,磕個頭需趴在廟門外。但除了李同奎去燒香上供以外,別的沒人去。狗畢竟是畜生,是吃屎的東西。把狗當神敬,把神褻瀆了,把人也褻瀆了。所以,怪屯的人給祖師爺燒香,給地根燒香,給哎哦廟燒香,但都不去義犬祠燒香。所以,李同奎一死,義犬祠的香火也就斷了。祠上的磚瓦木料,門窗雕飾,今兒這家偷一件,明兒那家偷一件,百年下來,偌大一座祠,竟不見鴻爪雪泥,彷彿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過義犬祠。留下的,僅剩一個狗的傳說,不為敬祀,只為無聊人消遣無聊。
而年輕人,連這傳說也不知道了。他們無聊時,有電視,有網際網路,有迪廳,有酒吧,甚至高爾夫,滑雪場……
附記
寫罷《義犬祠》,忽聽朋友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叫《義犬》。筆者雖然孤陋寡聞,學識淺薄,然一向以抄襲為做賊,視雷同為行騙,捉筆鋪紙時,常一本正經,道貌岸然。所以,朋友一說,竟面紅耳赤,細汗密鬢,怕人疑我做賊,也怕一失足真的成了賊人。於是趕緊翻《聊齋》。說來筆者的臉不禁就又一次紅了,原來筆者書架上竟無此聖書名著。就趕緊到書店裡去買。買回一看,心方釋然。原來《義犬》只是一篇267個字的短文,雖然敘述的也是一隻狗為主護金而死的故事,但屬於本源記事,蒲翁並沒有像其他如《畫皮》《聶小青》《胭脂》《嶗山道士》等名篇那樣,融入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對人生的感悟,淋漓酣暢地進行藝術的發揮與延伸。他僅是記錄了一個原汁原味的民間傳說而已。
現照錄如下,以饗讀者。
潞安某甲,父陷獄將死,搜刮囊蓄,得百金,將詣郡關說。跨騾出,則所養黑犬從之。呵逐使退。既走,則又從之,鞭逐不返,從行數十里。某下騎,趨路側私焉。既,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則犬欻然復來,齧騾尾。某怒鞭之,犬雞鳴不已。忽躍在前,憤齕騾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為不祥,益怒,回騎馳逐之。視犬已遠,乃返轡疾馳,抵郡已暮。及掃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者失。輾轉終夜,頓念犬吠有因。候關出城,細審來途。又自南北衝衢,行人如蟻,遺金寧有存理。逡巡至下騎所,見犬斃草間,毛汗溼如洗。提耳起視,則封金儼然。感其義,買棺葬之,人以為義犬冢雲。
民間傳說是文學之母,文學之根,文學之芽。但它必須開花,不開花就只能是根,是芽,雖然也悅目,但不會有令人魂蕩魄動的豔麗。
第十一章 陰兵
李幹銀和李幹貴是堂兄弟,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生下來時,幹銀左手長一個金錢痣,幹貴右手長一個金錢痣,你說奇不奇!叫算命先生算了算,說兩個人是財神爺的兩個童子轉世。貴人不是?於是,不滿月就有許多人來提娃娃親。兩個人的母親不知如何親他們才好,竟玩起惡作劇來。兩個人經常互換著喂孩子,乃至兩個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還弄不清究竟哪一個是自己的母親。每當幹銀和幹貴望著兩個女人懵懂、或者喊錯人的時候,兩家的人都開懷大笑,笑得兩個孩子一頭拱進母親的懷裡——有時候拱對了,有時候就拱錯了。
兩個孩子從小到大,比親兄弟還親,不知道的人,都以為他們是一母孿生。
兩個人的性格卻大不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