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1/4 頁)
大財主叫大主家。
谷屯有個大主家,叫谷興泰。
谷興泰家有三頃半地,雖然不能與平地上幾十頃、幾百頃、甚至掛千頃牌的大主家相比,但在水北山裡,這已經很不簡單了。
他用了4家佃戶。
這裡要說說人們一直弄不清的一個問題:地主、佃戶、長工的關係。筆者祖上就是佃戶,父輩們多次給筆者講過舊社會給主家種地的事。他們講的,跟後來接受的政治宣傳的內容相去甚遠。
過去一直認為,地主僱長工,剝削長工。實際上,地主自己不種地,是不僱長工的。地主只僱佃戶。佃戶租種地主的土地。一個佃戶可租種上百畝甚至幾百畝土地,一家人忙不過來,就需要僱傭長工。長工的數量,可根據租種土地的多少而定,如果租種一百畝地,僱兩三個長工也就夠了。
長工又叫夥計。夥計的報酬,視其精通活路及其體魄、力氣的大小而定。如其各路活計都拿得起,又強壯有力,就稱為大把式,每年報酬是3石小麥(合1500斤);如果只會幹幾種活路,一年可得兩石;身小力薄者,可得1。5石,甚至1石。
如果一家僱幾個夥計,那這幾個夥計中最大的把式就是他們的小組長或生產隊長,那時叫領工,或叫領工夥計。領工夥計的任務極其繁重。以收麥子為例。雞子叫頭遍時就得起床,先把東家的水缸擔滿水,然後呼喊其他夥計起來,扛上笸刀(一種較大的形如笸籮的割麥工具)去笸麥。天明時,東家用竹籃提著饃、菜、稀飯來到地裡,就坐在麥捆上用早餐。用罷餐,嘴一抹拉,繼續幹活。半晌間,東家又送一次飯,中午再送一次,後半晌再送一次。一天要吃五到六頓飯。一部分人割,另一部分人就往家運。一直割到星星出來了,看不見麥棵子了,才回家。但這不是收工。回家後還要垛麥垛,啥時把一天割下的麥子垛完了再喝湯(吃晚飯)。喝罷湯仍不能休息,要把明天用的鐮刀、笸刀磨好,以便第二天起早割麥好用。一切停當,躺到床上時,也就夜半了。一季麥子割完需十來天。麥子割完後,不急著打,先搶種。玉米,綠豆,芝麻,穀子,等等,把割過的麥地播種完,然後開始打麥。
打麥比割麥還要辛苦。長工們必須半夜就起床,到場裡攤麥子,叫攤場。就是把麥垛扒開,把麥捆子一個個解開,用桑杈挑亂,然後一杈杈地窩起來(這需要技術),窩一人多高,一杈挨一杈,擺滿一場。一場麥就攤好了,天也亮了,可以看清地裡已經綠油油的秋莊稼苗了。長工們就把桑杈放下,洗一把臉,把放在場邊的鐵鋤扛起來,去鋤地。半晌間,他們把鋤往地裡一紮,就回家了。不是回家休息,是攤在場裡的麥子曬了半晌了,該翻一翻了。翻完後,繼續鋤地。一直鋤到中午,才扛上鋤回家。但這仍不是收工休息。因為這時場裡的麥子已被牛把趕著石磙碾了好幾遍了,一人多高的麥棵子,已被碾得只剩了半尺厚。長工們丟下鋤頭,又掂起了桑杈,把碾磁的麥秸挑起來,一邊挑,一邊抖,將碾掉的麥粒抖下來。然後,又把麥秸一杈杈地窩起來,繼續曬。長工們這才撂下桑杈,跳到水坑裡,洗去滿身胡燥燥的麥糠,咕嘟幾口井拔涼水,端起了東家送到場邊的飯碗……
這便是60年前長工的一小段工作流程,勞動強度之大,是現在的人無法想象、也無法承受的。所以,那時的農民,特別是農民中最優秀的那一部分——長工(夥計),壽命都很短,平均不到50歲。筆者不顧拉雜之忌把它記下來,希望存史而已。
金匠李子盤就是大主家谷興泰家一個佃戶的長工,而且是領工。
再來說佃戶與地主(主家)的關係。
佃戶分三種。
第一種,車輛牛犋俱全,住地主的房子。這種佃戶與地主的關係比較固定。每年打的糧食與地主二五分成,打一場分一場,當場過清。其副產品麥秸,包括鍘草麥,皆歸佃戶所有。秋莊稼中的玉米稈、高粱稈、芝麻稈等凡是能打捆的副產品歸主家;打不成捆的豆秧、紅薯秧等歸佃戶。秋莊稼地裡的套種作物,比如玉米地裡套種的綠豆、豇豆、芝麻等,歸佃戶所有,主作物玉米二五分成。各種莊稼的復收物,比如麥子收割後在地裡揀拾的麥穗、紅薯刨了後犁地犁出來的紅薯等,都歸佃戶。從這裡看出,舊社會地主對佃戶的剝削是不重的,他們是僱傭和被僱傭關係,雙向選擇,划著了幹,劃不著不幹。筆者拿著《牢記階級苦,不忘血淚仇》給父輩們念地主逼租逼得佃戶家破人亡的事,父輩們總是大惑不解。筆者只好跟他們解釋,說這是外地的地主,不是咱這裡的地主。他們這才罵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