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本土宗教,而是由中國傳入的。
雖然“大王”們後來也曾自稱“天皇”,用來表示自己身份的高貴神聖,可與此同時,“天皇”也絕非對最高統治者們唯一的稱呼,在中世紀到近代這漫長的歲月裡,帝、院、朝廷、天子、主上都曾是統治者們慣用的稱呼,甚至推翻幕府統治、重新掌握國家大權的明治天皇也是在反覆思量後才決定採用“天皇”這一稱謂的,而在其統治之初,諸如“皇帝”、“天子”這樣的稱呼也不絕於耳。
近代天皇制的形成始於18世紀,尤其是關於天皇制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在18世紀以後才出現的。至於“天皇制”一詞,出現得就更晚了,直到1928年才被日本共產黨明確提出,且不過是作為日本國家權力的代稱。
公元7世紀,推古女皇曾派遣使臣到中國進行考察,並逐漸仿照中國的封建制度建立起日本的封建制度,大化革新後,天皇的統治地位得到確立。然而,好景不長,這種天皇掌權的制度並沒有存在太久。隨著地方領主勢力的不斷加強,天皇的權力日益衰微,朝廷中的一些貴族逐漸控制了國家政事,如果新登基的天皇年幼或身為女性,由貴族擔任的關白等攝政大臣甚至可以代替天皇,天皇逐漸淪為國家的傀儡。在這一時期,被幕府流放的、殺害的、任意廢立的天皇並不少見,顯然,在那時的幕府及國家實權派眼中,天皇並非神聖不可欺,天皇無疑是國家權力鬥爭中弱勢的一方。
鎌倉幕府建立後,國家大權更是掌握在武士們手中,他們為國家制法,還將朝內的敵對大臣驅逐出去,他們擁有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軍權。
17世紀,定“武士道”之名的山鹿素行也認為,武士因為天皇“失德”剝奪了天皇的權力,不能算篡權。從戰國時代開始,直到江戶時代,將軍都是日本實際權力的象徵,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天皇根本沒有政治權力。
本居宣長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國學大師之一,他的學說對日本文化有著深遠影響,而“天皇統治,萬世一系”的說法,也由他正式提出。本居宣長不滿中國的朱子學在日本大行其道,希望重新確立日本文化的自主性,他認為《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的古代傳說表明,日本有完全不受佛教和儒教浸染的獨特文化,這種文化才是日本文化的“真心”,作為神裔的天皇的存在,讓日本不同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天皇是神聖的,日本也是神聖的,在整個世界上,只有日本才有資格承擔起統治世界的責任。
治學之人必要嚴謹客觀,和本居宣長同時代的一些學者,比如上田秋成、津田左右吉等都先後指出了本居學說中的漏洞,認為本居宣長不應該把《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的神話傳說當作歷史事實,將現實和神話混淆一體。對這兩部史書研究多年的津田左右吉還認為,神武天皇,即日本第一代天皇由神變人的故事根本就是後人杜撰。近代學者加藤週一在《日本文學史序說》中,再次指出本居宣長學說中的這一謬誤,並認為本居宣長的這種神秘化天皇的學說,具有明顯的民族主義傾向。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本居宣長這種漏洞頗多的學說在後來卻贏得了大部分日本人的認同,幕府末期,“萬世一系”的概念又被推崇王權的人士利用,直接影響了近代天皇制概念的產生,而在明治政府的幾經努力下,“天皇神聖”、“日本國是神聖之國”的觀點逐漸深入社會各階層的內心,成為明治政府鞏固統治的思想教化手段中的重要內容。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天皇崇拜:一種意識形態下的縮影(2)
從表面上看,日本天皇確實是“萬世一系”,菊花王朝堪稱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王朝,從建立至今,擁有著125位天皇,雖經過不少坎坷,卻從沒有被其他王朝取代過,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深究起來,就會發現,“萬世一系”不過徒有其表罷了,天皇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
日本戰敗後,關於天皇家族是否“萬世一系”的爭論從未停止。上個世紀50年代的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認為,天皇制在日本歷史上時斷時續,近現代的天皇制和古代天皇制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本質上看,菊花王朝根本稱不上“萬世一系”,今天日本人眼中的天皇制的歷史並不長久,19世紀後半期的“王政復古”就是它的源頭,讓它確立下來的就是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
安丸良夫在《近代天皇制的形成》中也有和井上清類似的觀點。但安丸良夫個人的境遇卻更能反映戰後日本知識分子思想變化的艱辛。曾幾何時,安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