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環境。家長們可不要小看孩子的這種“自我歸因”,久而久之,它就會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只要一出現錯誤,他就會去自身之外尋找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很容易悲觀的,因為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錯誤,而只會把目光盯在外部環境中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上面。在這種狀態下,這些孩子就像上述故事中那個悲觀的孩子一樣,會用悲觀的情緒一點點把自己打敗。
但如果孩子能夠用積極的“自我歸因”方式去分析錯誤,那他們很容易就會把遇到的問題解決掉,並且還會收穫樂觀的生活態度。當然,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是需要家長用耐心和細心來培養的。
一位聰明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孩子剛剛學習走路時不小心撞到了桌子,這位家長沒有像一般的家長這樣哄孩子:“桌子不乖,把寶寶撞疼了,桌子該打。”而是這樣對孩子說:“寶寶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沒有眼睛,寶寶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寶寶下次一定會小心的!”
漸漸地,孩子上了小學,當孩子因為遲到而受到老師批評時,這位家長也沒有像別的家長那樣安慰孩子:“都是媽媽不好,讓你起床起晚了,下次媽媽早叫你一會兒,你就不會遲到了!”而是這樣對孩子說:“如果你把鬧鐘提前十分鐘,以後你就再也不會遲到了!”
……
正是由於從小接受的是這種教育,這個孩子從來都不懼怕困難和錯誤,因為他懂得如何改變自己去戰勝困難、改正錯誤。也正因如此,這個孩子一直都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就像上述案例中那位媽媽的做法,孩子撞到了桌子,她沒有去埋怨桌子,而是告訴孩子這是由孩子自己不小心而造成了,並向孩子傳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觀念:只要你小次小心點,就不會再撞到桌子上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科學,她在孩子剛剛接觸錯誤和困難時,就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身上的失誤,並告訴孩子如何做才能彌補失誤、戰勝困難。其實,她這正在地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
當孩子到了一二年級,家長更應該引導孩子用積極的“自我歸因”去分析事物。我們都知道,一二年級是孩子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如果在這一重要的開端時期,孩子總是用消極的“自我歸因”去分析事物,那到了三四年級,孩子這種消極的“自我歸因”很可能就會定型,從而形成消極的思維習慣。到那時候,家長再想讓孩子改掉這種消極的思維習慣,將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當然,如果在一二年級,家長有就意識地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那這種積極的“自我歸因”也將成為孩子的一種積極的思維習慣,從而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積極、樂觀的性格。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抓住一二年級這一重要時期,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
具體來講,家長可以按著以下步驟來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
1.告訴孩子,不管是由於什麼原因,只要是出現了錯誤,首先想到了是如何才能彌補錯誤;
2.面對錯誤,家長先不要埋怨孩子,在想到彌補的方法後,讓孩子來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
3.引導孩子先從自身的方面尋找原因,例如,考試沒考好,不去找客觀原因,而是思考在這一階段自己是否在努力學習,或者在努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繼續向孩子傳達這樣的觀念,出現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錯誤中沒有所得。引導孩子在吸取錯誤的經驗中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四、1~2年級,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黃金期”(1)
作為家長,我們都瞭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十分注重孩子智力的開發,他們常常採用各種手段去開發孩子的智力。但等到孩子入學之後,這些家長就覺得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他們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時候孩子的智力差不多已經定型了,該開發的都開發了,即使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有潛能,那也只能靠老師去開發了。”
其實,這些家長們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而從這些想法中也可以看出,這些家長根本不瞭解孩子智力發展的規律。科學研究發明,在8歲之前,孩子的智力發展要經歷兩個“黃金期”。如果把成人的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從出生到4歲之一階段,孩子的智力就已經發展的50%;到8歲時,孩子的智力就已經發展了他們整個從生智力水平的8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