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放,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發展中國家履行公約義務的程度取決於發達國家在這些基本的承諾方面能否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
──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挑戰,而適應氣候變化則是一項現實、緊迫的任務。中國將繼續強化能源節約和結構最佳化的政策導向,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並結合生態保護重點工程以及防災、減災等重大基礎工程建設,切實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積極適應氣候變化、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涉及到經濟社會的許多領域,只有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這些政策更加有效。中國將繼續把節約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等政策措施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統籌考慮、協調推進。
──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中國將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節能新技術,促進碳吸收技術和各種適應性技術的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進步伐,為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積極參與、廣泛合作的原則。全球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儘管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對手段尚有不同看法,但透過合作和對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是基本共識。中國將積極參與《氣候公約》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相關活動,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在清潔發展機制、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三、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明顯成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氣候變化相關的科技與研究水平取得新的進展,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得到較大提高,氣候變化領域的機構和體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根據上述總體目標,到2010年,中國將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 透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加大依法實施節能管理的力度,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範和推廣,充分發揮以市場為基礎的節能新機制,提高全社會的節能意識,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
── 透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等措施;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到2010年,力爭使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包括大水電)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層氣抽採量達到100億立方米。
── 透過強化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政策,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氧化亞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10年,力爭使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 透過繼續推廣低排放的高產水稻品種和半旱式栽培技術,採用科學灌溉技術,研究開發優良反芻動物品種技術和規模化飼養管理技術,加強對動物糞便、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管理,加大沼氣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長速度。
── 透過繼續實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農田基本建設等政策措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到2010年,努力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0%,力爭實現碳匯數量比2005年增加約億噸二氧化碳。
(二)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透過加強農田基本建設、調整種植制度、選育抗逆品種、開發生物技術等適應性措施,到2010年,力爭新增改良草地2400萬公頃,治理退化、沙化和鹼化草地5200萬公頃,力爭將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
── 透過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的監管,繼續開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