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中在海底沉積的13000m厚的地層也發生強烈的褶皺,並形成了今人所見的山西五臺山等,故此次運動在我國一般稱五臺山運動。
太古代的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既廣泛又強烈;火山噴發頻繁,故使大氣圈和水圈才得以形成。原始海洋的面積可能比現在大,但平均水深則淺得多。現在世界各地蘊藏豐富的海相層狀沉積的變質鐵錳礦床和岩漿活動形成的金礦等就是在這時期形成的。
當時大氣中80%是水蒸汽,11%是一氧化碳;5%是硫化氫;1%是氮,其餘為二氧化碳、甲烷等,沒有氧氣,但卻適合只有細胞壁和原生質的低等生物—細胞和冬藻的生長和繁衍。海水也是酸性礦化水(後來才逐漸被中和),陸地是灼熱的,荒蕪的。在某些適宜的淺海環境中,有些無機物質經過化學演化躍變為有機物質(蛋白質和核酸),進而發展為有生命的原核細胞,構成一些形態簡單的無真正細胞核的細菌和藍藻。這只是出現於太古代的後期。
總的來說,太古代是原始地理圈的形成階段,陸地是原始荒漠景觀,水域是生命孕育和發源之地。當時地殼與宇宙之間以及和地幔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比後來任何時候都強烈得多。
(二)元古代(距今25億—6億年前)
在25億年前形成第一次泛大陸後,各大陸又逐漸分開,並在陸地周圍沉積了巨厚的地層,此時,由於藍藻的不斷光合作用,地球的氧氣不斷增加,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等有毒氣體逐漸減少,終於在我國首先發現了有細胞壁、原生質和細胞核的有核細胞生物—綠藻等化石,使生物從漫長的原核時代進入了有核時代。
在距今約19億年各個陸核又一次相撞在一起,真是有分有合。碰撞又造成了強烈的地殼運動。以華北為例,相撞使早期沉積的5000多米厚的地層又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形成了山西呂梁山等,故而稱呂梁運動。華北地核從此進入較穩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