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屬社會和集團的其他成員將自己接納、認同,視為“自己人”,以趨利避害。
這,就使得人的求同的意象得以形成。
所謂“求同”,也就是尋求與大家保持一致。
這種一致,不僅包括觀點上的一致,而且,包括個體與社會和集團之間所存在的某種意義上的一切相似性。
人的求同的意象,和人的討人喜歡、希望被人賞識和注意的意象一樣,是人在後天發展過程中獲得的,是生命適應的初級形式。
求同的意象,就是推動一個人按照社會和集團的要求,作出顯示自己屬於某一社會和集團的行為的強有力的驅動力。
四、追求優越的意象
作為環境社會獨特的一員,人,並不是盲目地只能為社會所左右,而是能夠主動參與自己的命運。
因在某些方面強於他人、優於他人,而受人重視、推崇、禮遇、青睞,獲得利益,達成願望;
因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比他人差,而遭人鄙視、挖苦、嘲笑、淘汰。
這些經驗,使人學會採取一種追求優越的行為,來展示自己,竭盡所能促使自己日趨完善,力求使自己達到或者超越周圍人的優異標準,從而,在社會生活中贏得優勢,以趨利避害。
這,就使得人的追求優越的意象得以形成。
人,由於追求優越,使得人總是被一種不甘落後的、想不斷超過他人、不為他人所擺佈的向上的力量所支配。
在這種力量的驅使下,人總是不斷地進行自我奮鬥,力爭上游,想盡辦法在身體的、精神的、社會的各個方面全面加以發展自己,竭力使自己具有不為他人所擺佈的超凡能力,企圖凌駕於他人之上,促使自己做一個有權有勢的、沒有缺點的、完善的人,進入想象中的優越狀態。
從完全、完整的意義上說,當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趨向於進入理想中的優越狀態時,從這個人的身上,總是可以找到下列的客觀標誌:
1。自尊,與社會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2。在事業上取得顯著成就,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
3。受到環境社會的普遍尊重;
4。具有使人信服的威望;
5。具有使人信從的力量;
6。在社會中獲得大量的社會財富。
追求優越的意象,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是生命適應的高階形式。
追求優越的意象,就是推動一個人想盡辦法不斷進步,不斷向上,不斷施展抱負,不斷追求權力、名譽,不斷從一個發展不甚完美的階段進入比較完美的階段的具有決定性的內驅力。
五、追求自然和諧的意象
從本質上說,人,並沒有任何決定他的生活和行動的本體。
人,是不受束縛和制約的。
人,是自由的。
人的真實狀態和實質,就是自我。
所謂自我,是在人的表層心理意識的冰層下綿延的,連續不斷的變化的東西。
自我,是一種與無機界盲目釋放能量相類似的生命衝動,是一種無間斷、無方向的心理能流,是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分的渾然一體的絕對流動性,又是變化不居的眾多質的展現。
自我的變化,雖然無窮無盡,然而,其歸宿卻只有一個:或者屬陰,或者屬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鬆弛,或者緊張。
作為唯一的實在,自我帶有一種快樂的需要的本能,強烈地傾向於行動。
為自我而戰,是人的心靈本性。
由於自我在作永恆不息的變化,只有靠本能的直覺(按:指一種不經過分析、推理的認識過程而直接快速地進行判斷的認識能力),才能達到自我的本質。
因而,人對自我的認識並不是透過理性,而是在情感、直覺中體驗到的。
肯定這一點,並不意味著否定理性。
恰恰相反,理性對於人至關重要。
人,是理性動物。
而理性,生來就是以自我為動力,是人用來實現自我的工具。
作為一種最高形式的心理活動,理性,是人的實踐智慧的集中體現。
理性在人的自我需要與環境現實之間,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
理性的功用,即在於指引人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與環境達到一種中介即平衡狀態,最終實現自我的目的。
從理性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