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析,規勸個體拋棄慾念,順乎自然,使精神得到解脫,在這一過程進行的同時,個體接受醫者的規勸,改變思想精神,以無所愛憎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目的,隨遇而安,寬厚愛人,直到完全斷絕引起心理失衡的根由,實現清心定志,達到重建心理平衡的目的為止。
例如,《名醫類案》載:鄺子元因失寵於朝廷,無聊之至,抑鬱而成心病,病發時,昏聵如夢,或發譫語;病不發,則一如常人,後真空寺老僧,用佛學哲理,分析了過去、現在、將來三種妄念,勸他拋棄“幻心”,離開苦海,參禪定坐,掃空慾念,形成“覺心”,則心疾可自愈,鄺子元接受老僧規勸後,精神內守,無慾無求,透過一整套澄心靜默的方法,一個多月,就治癒了他的心疾,這,即是以精神勸慰的心理療法奏效的一個例子。
(二)五行相勝的心理療法
五行相勝的心理療法,即依據五行法則,把人的情志分為悲哀、恐懼、憤怒、喜樂、思慮五行,根據悲哀的情緒能夠剋制憤怒、恐懼的情緒能夠剋制喜樂、憤怒的情緒能夠剋制思慮、喜樂的情緒能夠剋制憂愁、思慮能夠剋制恐懼的特點,以一種情緒剋制過亢為患的另一種情緒,從而,斷絕個體心理失衡的根由:“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
例如,《續名醫類案》述:汪石山治療一縣差,因縣差押送的犯人中途投河而死,被犯家所告,破費了不少錢財方得了結,於是,縣差憂憤成病,如醉似痴,謬言妄語,汪氏細詢病情,令人溶錫作銀錠數個放在他身旁,縣差見了果然喜歡,抓住假銀錠不放,病也逐漸好了,這,便是根據五行相勝的理論——“喜勝憂”進行的心理治療。
(三)祝由法
祝由法,是一種古老的心理療法,類似西方的催眠法,又稱移精變氣術。
祝由法,大致又可分為移心法和追悔法兩類。
前者,主要是依靠醫者採用催眠技術,幫助心理的個體引導過亢為患的生命衝動渲洩出來,以改變個體的思想精神的一種心理療法;
後者,主要是依靠醫者利用個體自身的信仰,幫助心理的個體自我誘導過亢為患的生命衝動渲洩出來,以斷絕個體心理失衡的根由的一種心理療法。
例如,《黃帝內經》道:“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著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伸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在這裡,古時治病所採用的方法,即是祝由法——“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見《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四)催眠法
催眠法,是西方的一種古老的心理療法。
所謂催眠,是指一種類似睡眠而實非睡眠的心理恍惚狀態。此種恍惚的心理狀態,是在一種特殊的情形之下,經由醫者的誘導而形成的。
由醫者所設計的特殊情形,與其所採用的誘導方法,兩者合之,即稱為催眠法。
這種方法,就是醫者透過暗示法,在催眠的條件下,利用言語命令,引誘個體把以往致病的不愉快經歷或事件盡情吐露,這樣,由於這些致病的不愉快經歷或事件已被完全暴露於意識,各種症狀也就自行消失。
例如,十八世紀末,即有一位名叫梅斯梅爾(Franz Anton Mesmer,1734?1815)的奧地利醫生,採用一種自稱為“動物磁性”的技術,來治療一般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其中,頗受歡迎的療法是,病人圍坐一圈,中間放一個大木桶,木桶四周伸出許多鐵棒,病人手握鐵棒,梅斯梅爾圍繞他們走圈,邊走邊揮動手中的指揮棒,突然,他將指揮棒接觸病人某個部位,並宣告病人身體內的磁性液體已經重新獲得了穩定:事實上,他宣稱、暗示越多,他的病人感覺就越好,當病人覺得健康已經恢復時,戲劇性的事件就出現了,病人歇斯底里地痛哭流涕,大聲喊叫或突然狂笑,梅斯梅爾的療法,即是催眠法。
(五)精神渲洩的自由談話法
精神渲洩的自由談話法,乃是西方的一種精神分析治療法。
1885年,弗洛依德到法國留學,曾跟神經病治療方面很有名望的沙科(Jean Martin Charcot;1825?1893)學習四個半月,受到很大啟示,為他創立精神分析學派奠定了基礎。
沙科在治療歇斯底里症時所使用的方法,乃為催眠法,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種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