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第2/4 頁)
理解得過於拘滯。這裡不過是借“芳草渡”當年狎妓,來回顧南徐舊事而已。“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江上執手話別之後,摯友就要登舟離去了。當行舟轉過遮斷視線的叢山時,他頻頻回首不忍離別,抑回首之處也正是自己日後孤獨地回憶今日離別的傷情之地。但那重重無情的高山還是會把視線遮斷,“亂山只礙離人目”,從今以後再也望不見好友的身影了。詞的下片從執手話別中敘出往日舊事與別後的相思,表現手法非常巧妙。作者打破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分界,把萬千思緒展現在同一空間之內,如此集中地表現出離別時的複雜心理,著實令人讚歎不已。
楊炎正詞的風格步武稼軒,並能得其神髓。這首《蝶戀花·別範南伯》諷誦數過之後,確有辛詞風味,那就是能寓渾厚的情感於雄健的筆力之中,在辛派詞人中是不多見的。文如其人,詞品取決於人品;人品磊落,詞品方能渾厚雄健。儘管這首詞中寫了“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些文字片斷,但從中仍然能使人體會到作者當年的英發之氣。這使我們聯想起蘇軾《念奴嬌》中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那段精采的描寫。如果沒有“小喬初嫁”的襯托,也就顯示不出公瑾當年的“雄姿英發”的神采。我們正應該透過這一藝術法則,來理解這首《蝶戀花》詞以曲筆傳情的特點,從中探尋出楊炎正詞能神似稼軒的關鍵所在。(李漢超)
小重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闌紅芍藥,已抽簪。雨餘風軟碎鳴禽。遲遲日,猶帶一分陰。往事莫沉吟。身閒時序好,且登臨。舊遊無處不堪尋。無尋處,惟有少年心。
周密《齊東野語》雲:“外大父文莊章公……間作小詞,極有思致。”與其他詠春之作相較,本詞寫得自具一格,既非“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的及時行樂,亦有異於“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溼斑紅淚滿”的深閨傷春,且與一般文士那種“願花更不謝,春且長住,只恐花飛又春去”的惜春之意也不一致。全詞對景遣懷,筆調紆徐起伏、韻味深長而又有所寄託,可以說是“極有思致”了。
首句著眼於“春事深”三字,吳文英詞有“燕來晚。飛入西城,似說春事遲暮。”“深”和“遲暮”意思接近;“柳暗花明”是實寫春深景色,“柳暗”指出眼前已是“綠暗長亭,歸夢趨風絮”的暮春季節,“花明”形容花朵盛放時的光采和色澤,接下去便是描繪“春事深”的幾個特寫鏡頭。
“小闌”兩句,畫出那小闌干圍著的花圃,紅芍藥長得枝葉繁茂,花兒已經含苞,好似一支支玉簪,這亦即是晁補之筆下所描寫的春末夏初的景象,“春回常恨尋無路,試向我、小園徐步。一欄紅藥,倚風含露,春自未曾歸去。”(《金鳳鉤》)
“雨餘”句寫風聲,鳥鳴聲,用杜荀鶴《春宮怨》詩意:“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正當雨後初晴,風軟煙淡,空氣溫潤和暖。“碎鳴禽”即鳥鳴之聲細碎,秦觀詞亦有“花影亂,鶯聲碎”之句。鳴聲隨暖風送入耳際,似挽留、似惋惜,真是“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這裡寫出春將逝去而光陰猶足可流連。
“遲遲日”兩句,點明季節特徵,是白晝漸長,日影闌珊,即所謂“春欲盡,日遲遲。”“一分陰”,言偶有浮雲,瞬即消逝。“猶帶”兩字,使語氣顯得宛轉,對春欲盡不無悵觸而情調並不低沉。
換頭“往事”兩句,作者感慨平生,但不用直抒而故作頓挫。周密記其“一日,大書素屏雲,‘陳蕃不事一室而欲掃除天下,吾知其無能為矣,’識者知其不凡。”可見其襟抱脫俗。曹操《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詩中流露渴慕賢才之意。可見“沉吟”暗寓著對明時和賢才的企求,也即對國事的關懷,這裡從眼前光景猶可流連,亦即“時序好”、自己又“身閒”,而擬且莫沉吟,要想登臨攬勝,一快胸襟。
“舊遊”三句,語意忽又一轉,寫登臨以後觸景傷神,心情轉向惆悵。劉過《唐多令》結末有云:“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是說美景當前,載酒泛舟江上,但已無法回覆到昔日同舟遊樂的心情,李攀龍雲其“因黃鶴樓再遊而追憶故人不在,遂舉目有江上之感,詞意何等悽愴。”與之相較,本詞末尾雖亦寫今昔之感,卻不用直敘而用深一層寫法,先說舊地風光,歷歷可尋,但仍悵然若有所失,自己所尋求的究竟是什麼呢?“惟有”兩字一轉指出縱使風景不殊,但年少登臨時那種豪情壯懷,卻已隨流光而消逝,無從尋覓。放眼四望,春光將盡,不禁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