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2/4 頁)
綻芽葉的鵝黃色的春柳。漸,浸也,引伸為倒映水中。此句緊承首句,寫淡黃色的楊柳倒映在平靜澄澈的池塘水面上。一個“漸”字用得鮮活靈動,使靜景中又有了動勢。令人彷彿如見池塘水面陣陣漣漪,柳影倒映,搖曳多姿。第三句“霏微細雨出魚兒。”霏微,朦朧貌。寫迷朦的連綿細雨中魚兒躍出水面。上片由池邊楊柳披拂寫到池面水波映柳,再寫到池中游魚出水,視點由外而內,依次寫來,條理分明。同時,楊柳依依,淫雨霏霏,很自然令人聯想到《詩·小雅·采薇》中描述的那久戌歸來計程車卒所遭遇的悽苦悲涼的處境,為下片思婦傷春懷人安排了適當的氛圍。
過片“先自別來容易瘦,那堪春去不勝悲”二句用遞進句式,強調思婦因懷念遠人而憔悴勞損。本來離別就最易令人容顏憔悴,更何況又逢春歸花落這令人不勝悲愁的季節。惜春傷春本是古典詩詞中渲染閨婦悽苦情感的傳統手法,詞人襲用這一手法目的是突出一個“瘦”字,以便使煞尾句“腰肢寬盡縷金衣”順勢而出。“腰肢寬盡”四字翻用柳永“衣帶漸寬”成句,言思婦因傷春懷人而日漸消瘦,乃至飾以金縷的舞衣腰圍變得十分寬鬆肥大。“寬盡”二字極言消瘦得十分厲害,比之柳氏“漸寬”要更進一層表現出思婦為離別之苦所折磨的情狀。
全詞上片寫景,下片傳情,基本上做到情景交融。但這首詞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上皆無個性特徵,充其量只是一首極其普通的閨思閨怨類的學舌之作。倒是上片是景物描寫稍有清新之氣,筆墨組織不乏井然之序。(沈立東)
上西平
送陳舍人
吳泳
跨徵鞍,橫戰槊,上襄州。便匹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聲吹起塞雲愁。男兒若欲樹功名,須向前頭。鳳雛寒,龍骨朽,蛟渚暗,鹿門幽。閱人物、渺渺如漚。棋頭已動,也須高著局心籌。莫將一片廣長舌,博取封侯。
這是一首送友人赴任的詞。題目中的陳舍人,不詳,可能是作者的朋友。舍人,官名。
上片三句,直寫陳舍人赴襄陽上任。值得注意的是,把“跨徵鞍,橫戰槊”放在開頭,醒目突出。用以形容陳舍人,不難看出這是一副“橫槊立馬”的出征形象。尤其兩句中各用“徵”、“戰”分別形容“鞍”和“槊”,製造了十分強烈的戰鬥氣氛。這是因為陳舍人所去的襄州,即今湖北襄樊市,宋時為襄陽府,在當時臨近宋、金邊界。陳舍人赴襄陽任,就帶有上前線出征的意味。這也是作者對友人的鼓勵和祝願。因此,接下二句預祝對方在秋高氣爽、草長馬肥之時馳騁疆場,打擊敵人。看來陳舍人動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這樣祝願、鼓勵他。“蹴(C︱)踏”,是踩踏的意思。這把陳舍人馳騁疆場的英姿描繪得十分鮮明、突出。“芙容”二句,進一步說明陳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勵他的原因,就是敵人騷擾,邊塞吃緊。據《宋史紀事本末》載:宋寧宗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分道入寇。五月,侵擾襄陽、棗陽。這裡用“芙蓉未折”點明時間。夏日五、六月間,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故說“未折”。“笛聲”,指軍營中號角之類的聲音,借指發生戰爭,如同說“戰爭打響了”。“塞雲”,就是“戰雲”,指戰爭的局勢。“塞雲”是不會愁的,這裡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戰局的緊張,敵人騷擾帶來的危急。結二句與開頭呼應,用直接語氣,鼓勵陳舍人:國家危難之際,正是男兒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好時機。
下片頭四個三字短句,敘寫襄陽曆史上的著名人物。“鳳雛”,即龐統,漢末襄陽人,其叔德公稱之為“鳳雛”,善知人的司馬徽稱他為“南州士之冠冕”“龍”,指諸葛亮,曾在襄陽居住,司馬徽稱之為“臥龍”。“蛟渚”,晉鄧遐斬蛟的地方。《晉書·鄧遐傳》載:襄陽城北沔水中月蛟,常為人害,鄧遐拔劍入水截蛟數段。“鹿門”,在今襄樊市東南,唐代詩人孟浩然曾隱居在此。這四句,一方面表明襄陽是大有作為的去處,出現過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為歷史陳跡。龐統、諸葛亮久已去世,屍骨已朽;蛟渚、鹿門等遺蹟也已破敗衰頹,不似當年了。對四位歷史人物的寫法,前兩人直寫名字,後兩人以遺蹟指代,筆法錯雜多變。“閱人物”二句,輕輕一結。“閱”,是數、計算,帶有歸結的意思。總之,歷史人物已成為過去,象水泡一樣地消逝了。“渺渺如漚”,比喻新穎生動。言外之意:現在就要靠你大顯身手了。“棋頭”二句,遙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說既是戰爭已開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數,去對付敵人,使之不得亂動。“棋頭”,有雙重意思,一即“旗頭”,旗的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