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1/4 頁)
天青,空氣清鮮,陽光灑照的光明景色突現出來了,氣氛是開朗的。一個“卷”字,更富浪漫色彩,和王勃“珠簾暮卷西山雨”中的“卷”字用得一樣靈活。“畫樓簾幕”把“新晴”“卷”進來,室內就是一片明朗的氣氛了。主人索性把白色如銀的屏風也收起來,好讓和煦的陽光照徹樓房。但這一來,曉來的寒意卻又輕輕地襲來了。“掩銀屏,曉寒輕”這二句記的是平常的行動與感覺,但暗含著一個情感的過渡:“新晴”原有暖意,給人歡快之感,而這裡卻注入個“寒輕”。這還是室內的感覺。到下句寫到室外了,是“墜粉飄香”,這對“新晴”好景來說,真是大煞風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原來風雨過後,梨花落,杏花飛,花事闌珊,春色漸老。面對如此景況,多情的詞人能不產生傷春遲暮之感?於是,“日日喚愁生”就很自然的了,這句明點出個“愁”字,由景入情。這種傷春遲暮的愁情,與“新晴”的氣氛是不調協的,故說首句是以樂景反襯愁情;而與“寒輕”的氣氛接近,故說“掩銀屏,曉寒輕”是個過渡句。“愁”的內容是什麼?下文就作了註腳。“暗數十年湖上路,能幾度,著娉婷。”“暗數”,富含低徊自憐之情韻,“十年”表時間之長。多少年來在美麗如畫的西湖路上,能有幾次與心上人共度良辰呢!這裡以問句出,表達了心口自問,纏綿悱惻之意緒。整個上片,分三層寫,主要是觸景生情,傷春怨別。
過片開頭“年華空自感飄零”一句,緊承上片的“愁”字來開拓更深的意境。一個“空”字,有虛度之意,似錦年華能幾日?四處飄零,仕途艱險,情場多折,能不“愁”麼?在這種愁思纏綿的熬煎下,如何打發時光?只好“日日花前常病酒”,“擁春醒”吧!希望醉中忘卻煩惱,但總有酒醒的時候呀,又如何?“對誰醒”是“醒對誰”的倒裝,灑醒過來對誰傾訴心曲呢?“天闊雲閒,無處覓簫聲”,這裡化用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詩意。“天闊雲閒”,既寫實,又寫虛,既寫莽莽穹蒼,也寫悠悠別緒。可謂情景交融,意境深遠。這裡設問設答,表達了深沉的別離與飄泊交織之苦。結尾道:“載酒買花年少事,渾不似,舊心情”,人老了,飽經滄桑,已無年少時那種尋歡作樂的閒情了!這結語不盡惆悵之情迴盪紙上。整個下片也分三層,主要是撫今憶昔,感嘆飄零。
全詞委婉低徊,沉鬱深厚,以景襯情,情景交融,一個“愁”字貫串全篇,而又是透過具體細緻的心理變化的描寫來逐步開拓“愁”境的。結尾有言已盡而意無窮的韻致,把讀者帶入這不盡惆悵的意境中;忍不住與作者同聲一嘆。(何瑞澄)
蝶戀花
真德秀
兩岸月橋花半吐。紅透肌香,暗把遊人誤。盡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先自冰霜真態度。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汙。莫是東居嫌淡素,問花花又嬌無語。
這是一首禮讚梅花的詞作。
詞的上片讚頌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筆捉題,直截了當地寫梅花“兩岸月橋花半吐。”溪水岸邊小橋兩端的梅花已經綻蕾半開。緊接著直接寫梅花半吐的風韻和遊人對梅花的迷戀。那半開的梅花通體紅透,香氣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氣襲人冰肌玉骨的嬌姿。正是梅花這絕代風彩,才使遊人不知不覺中為其所吸引。一個“暗”字、一個“誤”字把遊人情不自禁的迷戀梅花的神態寫足。以下二句“盡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襯江南梅花的迷人風姿。此二句是說人人盡說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麗,卻不知這梅花半吐的江南風景的迷人。對比之下,更突出這江南橋畔梅花的美麗,表現了主人公愛梅的情感。
如果說上片從色豔香濃的外部面貌來禮讚梅花的話,那麼,下片則是從凌霜傲雪的內在品質來頌揚梅花。
過片“先自冰霜真態度”一句,讚揚梅花凌寒獨放的堅強品格。“爭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嚴寒霜雪的精神,“態度”即姿態品格。緊接著詞人用一設問:“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汙?莫是東君嫌淡素。”梅花為何在冰霜嚴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紅豔去點染枝頭?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過於單調之故。東君即司春之神。這一設問實質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風亮節,頌揚它給人們帶來春的訊息。煞尾句“問花花又嬌無語”再度褒揚那嬌豔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裝點人間春色。
古之人詠梅詞極多,但大多從其冷豔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