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頁)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形容亭在絕頂,既高且小,從遠處遙望,若隱若現;這是緊扣題中“絕頂小亭”來寫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為亭基在弁山絕頂,這是吳興地區的最高峰。“笑談”句,說作者已經“登”亭,已經以59歲之年登上了絕頂小亭。而且還只是一個人在千峰之上對兒輩或其他隨從人員獨自談笑;因為他不是和朋友或同僚一起登亭,而只是他一個人談笑在千峰之巔,就可見其豪放曠達,縱情山水,年既老而不衰。可是遙望中原,看到北方的萬里山河,縱橫亂雜地泛溢著雲煙霧浪,又還能與誰同賞?“與誰”二句倒裝,一則說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賞玩;二則說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賞的人,因為主戰派不斷受到排擠和打擊,朝中幾已無人的了。作者“笑談”的豪情一下轉向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惆悵。
換頭二句“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說自己人雖老了,情懷不變,還是以天下為己任,把國事放在心上,總在作著恢復中原那萬里山河的計慮和打算。這裡以“老去情懷”反襯“天涯想”的愛國心切,矢志不渝;表現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但是整個時局,畢竟不是個人的壯志豪情所能改變的,作者南渡後曾在朝作官,後被迫離朝,在弁山居住;接著出任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已經是地方官,無法左右朝廷的政策了;現在連地方官都已去任,歸居在弁山,年齡也已經59歲,復出不知何年何月,他的“天涯想”又在何時得以實現?自覺迴天無力,所以有“空惆悵”之句,一個“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鉤銷掉了,又回到了無可奈何、孤獨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現出某些頹喪情緒。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結句又勸勉隨從小輩(很可能是少子葉模等兒輩),“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說年輕人應該豪放一點,不要學習我這衰老之人的模樣。是示人,也是律己。
這是一首小令詞,篇幅不長,可是翻波作浪,曲折迴旋地抒寫了詞人十分矛盾複雜的心緒。清人劉熙載在他的《藝概·曲藝概》中說:“一轉一深,一深一妙,此騷人之三昧。倚聲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夢得詞似已得此三昧,波瀾跌宕,曲盡其妙,且處處轉折,無不緊扣題意,即便本篇小令也是如此。(呂晴飛)
水調歌頭·兵氣暗吳楚
李光
兵氣暗吳楚,江漢久淒涼。當年俊傑安在?酌酒酹嚴光。南顧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蕩,矯首訊穹蒼。歸去謝賓友,客路飽風霜。閉柴扉,窺千載,考三皇。蘭亭勝處,依舊流水繞修篁。傍有湖光千頃,時泛扁舟一葉,嘯傲水雲鄉。寄語騎鯨客,何事返南荒?
這詞的小序說:“過桐江,經嚴瀨,慨然有感。予方力丐宮祠,有終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調歌頭》,呈子我、行簡。”就這個小序和詞的具體內容看,毫無疑義,作者寫這詞的時候,已經作出世之想,要擺脫這充滿矛盾鬥爭的現實,而超然物外,自適其適。這種思想是應該批判的。可是,作者曾做過諫官,做過吏部侍郎,做過參知政事,一向是奮發有為、剛正不阿的人,為什麼要消極請退呢?原因是,秦檜當權,他和秦的意見不合,鬥爭無效,無法施展自己精忠為國的主張,不得不消極請退。這裡是充塞著無限悲憤的。這在詞的前片中有明顯的表現,這就值得肯定。
詞一開首就概括了當時的時代面貌。“吳楚”指地域,“江漢”指河流,是一樣的地帶。由於金兵的南犯,這一帶都籠罩著戰爭的氣氛,故說“兵氣暗”;由於戰爭的頻繁,人民都飽受戰爭的痛苦,故說“久淒涼”。在這種情勢之下,是亟需俊傑來趕走敵人,掃除戰禍的,然而當時是投降派當權,有名的戰將都被壓抑或殺害了,當年的名將怎麼都看不見呢?這一提問是包蘊著無限悲憤的心情的。詞是作者經過嚴陵瀨的時候寫的,就把這提問轉到嚴光身上,“酌酒酹嚴光”。一方面已含有“有恨無人省”的苦衷,另方面也說明這時候告退是出於萬不得已。嚴光一名遵,字子陵,少時和漢光武劉秀同學,後來劉秀做皇帝,他隱居富春山耕釣,後人把他釣魚的地方叫“嚴陵瀨”。淺水流沙石上叫“瀨”。“酹”,以酒沃地祭神。“南顧”至“風霜”,進一步具體說明當時極其惡劣的社會現實和他飽經風險、無能為力的情狀,為後片寫告退生活做好前提條件。“南顧豺狼吞噬”的“豺狼”,當指當權派;“吞噬”是說任意殺戮和敲剝。這表示作者對權奸的憤恨。“北望中原板蕩”,“板”與“蕩”本來是《詩經·大雅》裡的兩篇詩名,都是描述周厲王時動亂的情況的,後來就合成一個辭彙作為亂世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