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連線
數字時代的傳媒夢想
中國網際網路之父馬雲傾力推薦
推薦語
作為一家媒體,最大的榮耀就是成為一次浪潮和革命的預言家與吹鼓手,這一點,《連線》當之無愧。路易斯·羅塞託是一個瘋子,創辦連線時空無一物,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數字文化是一場革命,自己要創辦為這場革命而生的酷雜誌。有著瘋狂而堅定信念的人總是能創造奇蹟。路易斯·羅塞託創辦了一本雜誌,也影響了一個時代。
中國網際網路之父、阿里巴巴ceo 馬雲
《連線》雜誌及其創始人的傳奇經歷告訴了我們很多,其中值得在這裡提及的一點是,最偉大的精子未必就是找到合適的卵子的那一個……
《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 劉東華
沒有《連線》,網際網路革命依然會到來,但《連線》的出現卻讓它提前發生了。這本書,是對這樣一本雜誌、對這樣一個技術主義時代的總結。
新浪科技頻道副主編 曹增輝
《連線》雜誌的每一篇報道都引領網際網路革命的潮流,對我們影響至深。而《連線》這本關於它及其創始人傳奇故事的著作,讓我們得以更好地瞭解它。
搜狐IT頻道主編 董江勇
做為計算機革命的鼓吹者,路易斯·羅塞託似乎早已習慣了“離經叛道”。他顛覆了傳統科技媒體的價值觀,讓《連線》用性感、時尚的風格紀錄了高科技產業的歷史。做為一個視窗,本書再現了《連線》傳奇。
人民網IT頻道主編 陳健
當人類群星閃耀時,《連線》在哪裡?毫無疑問,在資訊科技的魔力即將支配整個世界時,是《連線》率先發出了對技術創造的渴望。《連線》不僅是一本雜誌,它可能預言著整個世紀的未來。為此,你沒有理由會錯過這本書!
網易科技頻道副主編 劉濤
虹←橋書←吧←。←
第2節:譯序
譯序
一本雜誌與一個時代
黃鉳堅(搜狐財經頻道副主編)
《伊甸園之門》曾被搖滾青年奉為經典。書的內容早已忘卻,讓我記憶猶新的只是那句鏗鏘有力的口號:“歷史的內容不僅是服裝和行話。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歷史重負是救亡和啟蒙。60年代,整個世界的使命是搖滾和文化革命。而90年代,席捲全球的時代浪潮自然是網路新科技。
變革年代期待著意氣風發的精英,他們的理想和言辭往往在同仁刊物中凝結。回望中國革命,五四運動的旗幟是《新青年》,40年代的標杆是《觀察》雜誌。放眼對岸,60年代美國文化革命的領袖是《滾石》,而90年代的科技革命,則找不出比《連線》更具符號意義的雜誌了。
這樣的類比似乎有些不倫不類。但毫無疑問,它們都是一尺見方的興奮劑和心靈手榴彈,它們都有著刺激荷爾蒙、團結同志、打倒舊勢力等藥效。《新青年》催生了陳獨秀、李大釗這樣的革命導師,《觀察》鍛鍊了儲安平、費孝通、錢鍾書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滾石》的揚·溫納、亨特·湯普森和安妮·萊伯維茲用文字和影像切開了美國文化和政治的瘡疤。而《連線》,則是一批技術狂熱分子的失樂園。如路易斯·羅塞託,如凱文·凱利和霍華德·萊茵戈德之流,那本闡述數碼精英的奇書《未來英雄》(Digerati)分別將他們稱作海盜、聖人和標準市民。
在普通人眼中,網路風潮的主角是比爾·蓋茨、雅虎的楊致遠、亞馬遜的貝佐斯以及今天Google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其實,真正蠱惑人心的,不是福布斯榜單上的這些富翁,而是幕後的傳教士和吹鼓手,比如上面提到的路易斯·羅塞託、凱文·凱利等人。20世紀90年代初期,他們創辦媒體、折騰網路社群、召集精英聚會,各種新點子在這些科技文化溫床中生根發芽。
先說說羅塞託,這位《連線》的創始人,早年是位無政府主義者。20世紀80年代末在荷蘭主持過一本討論資訊處理的雜誌《電詞》。90年代初,他帶著創辦新雜誌的商業計劃書殺回美國。尼葛羅龐帝的75000美元投資讓他的夢想發酵。這一次,他所鼓吹的革命,是更高層面的政治改革,是一種不為國家邊界所限制的社會生活、一些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社群。一句話,一個全新的革命:電腦使現存的所有權威過時。
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