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紐約客》;但他辦公室卻鋪著米色地毯,他那卵形桌子的兩個支柱也包著同樣地毯。牆上貼著過去出版的漫畫插圖。紐豪斯只穿襪子沒穿鞋,身著一件汗衫。光憑長相,路易斯認為他像一隻聰明的海龜。他的臉朝嘴部傾斜,腦袋從蜷縮的身體裡警覺地抬起來。他似乎有些靦腆,但看到他們顯然很高興。有幾次路易斯以為紐豪斯要大聲笑出來。維羅尼斯和簡在一旁靜靜坐著,一個多小時裡,路易斯和紐豪斯聊著別的雜誌,好像兩個讀者或雜誌愛好者。
BOOK。←紅←橋書←吧←
第32節:成功(5)
“你知道我們見面的目的,”紐豪斯終於說道。“我們想投資你的雜誌。”
“我們大老遠的過來,”簡回答。“我們到紐約來,就是為了最終的談判。”
“我知道你們開了一個價格,”紐豪斯說。他們給約翰·維羅尼斯發的傳真上寫著最高報價,也就是公司的最大估值。
“我們接受,”紐豪斯說。
路易斯看著簡,簡看著紐豪斯。現在說謝謝似乎太早了。
“你明白那些條款?”簡打破了短暫的沉默。
“我明白,我們接受。”紐豪斯說。
回到舊金山,路易斯召開了一個員工大會。他在會上宣佈,“這本雜誌的融資工作到此結束。” 1994年1月,貢德·納斯特的錢到賬。於是,丹勃利那邊的欠款還清了,路易斯準備對潛在訂戶發起第一次大規模郵發。
沒多久,辦公室就淹沒在各種信件的汪洋大海中,有讀者反饋的明信片,有作者的質詢,還有成千上萬擁躉的來信。幾乎所有愛好者都是男性。邁克爾·奧維茨(Michael Ovitz)當時正處於他在好萊塢歲月的權力頂峰,他每個月要訂30本《連線》;克林頓總統的新聞官員向記者們展示《連線》,想說明他們對最新事物並不陌生;尼葛羅龐帝在他的媒體實驗室到處散發《連線》;銀行家們把《連線》雜誌放在公司前臺上,恐嚇來訪者;全美國的計算機程式設計師、軟體經理,以及工程專業的學生,都不願把自己的《連線》借給別人,以免雜誌有去無回。
那年春天,艾米接到美國雜誌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一名代表的電話。該協會下一屆年度頒獎宴會將在Waldorf…Astoria酒店召開,他們邀請《連線》預訂一張桌子。簡和路易斯覺得這種邀請無關緊要,就沒去管它,但接二連三的電話終於說服了他們。雜誌創刊以來,他們終於有點時間休息了。他們開著從肯尼迪機場租來的豪華轎車,在紐約Helmsley酒店住下。在第二天的宴會上,他們獲得了綜合評定環節的國家雜誌大獎。
頒獎儀式上的聽眾都很有身份,這說明他們來對了。這些人包括美國頂尖的編輯和出版人。最初來美國,路易斯沒能贏得進入這個圈子的通行證,他朝另一個方向跑去,透過最短的奔跑路徑,他奪得最高榮譽。路易斯發表了一個非常簡短的演講以示感謝。令簡驚訝的是,他的講話沒有攻擊任何人。
宴會之後,有人過來表示祝賀,路易斯認出他是賈恩·維訥(Jann Wenner)。這人曾經從搖滾樂中看到一個幾乎和所有事物都有關聯的文化轉型,他仍是《滾石》的主編,30年來一直是這本雜誌的獨立出版人。其實,他本應發揮更大的文化影響力。當然,在舊金山他仍是一個傳奇人物,因為當地沒有人有過類似成功。維訥走得更近,他該表達什麼態度呢?是恭維,是諷刺,甚至是遺憾?他說:“哎,我來了,在事情進入白熱狀態的時候。”
※虹※橋※書※吧※BOOK。
第33節:“熱連線”的誕生(1)
第二部分
“洞穴”——“熱連線”的誕生
卡爾·斯泰德曼
投資熱潮
“打包”行動
口無遮攔——談判
路演——連線的IPO之旅
犧牲
結局
第七章 “洞穴”——“熱連線”的誕生
《連線》辦公室的西南角燈光昏暗,好幾個網際網路專家湊在一起,膝蓋挨著膝蓋工作。這個15×20英尺的區域被稱為“洞穴”……對待那些把《連線》檔案免費放到網上的程式設計師,只有一個有效的對抗方法:《連線》自己提供網路檔案。這個新網站,取名為“熱連線”。
瑪撒·貝爾(Martha Baer)1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