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 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註釋】
①戴不勝:人名,宋國大臣。②之:動詞,向,往,到。③咻 (xiu):喧譁干擾。④莊嶽:齊國的街里名。莊,街名;嶽,里名。
【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嗎?我明白告訴你吧。 比如說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學會說齊國話,是找齊 國的人來教他好呢?還是找楚國的人來教他好?” 戴不勝說:“找 齊國人來教他好。”
孟子說:“如果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他周圍 觀楚國話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齊國話,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齊國去,住在齊國的某個街市 比方說名叫莊嶽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說薛居州是個好 人,要他住在王宮中。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樣的好人,那君王和誰去做壞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宮中的人,無論年齡大小還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樣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誰去做好事呢?單單一個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麼樣呢?”
【讀解】
孟子的本意還是在政治方面,用“近來者赤,近墨者黑”的 道理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 君應注意自己身邊所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因為,如果國君周圍 以好人,那麼國君也就會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 國君周圍多是壞人,那麼國君也就很難做好人了。這裡的道理並 不深奧,實際上也就是《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所說“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的意思。所謂“昔孟母,擇鄰 處”,“孟母三遷”不也就是為了找一個周圍環境好一點的地方以 利於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嗎?孟子是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薰陶,早 有切身體會的了,所以說得非常在理而又舉例生動形象。
我們感興趣的不僅僅在他的政治的意圖上,而且還在他所舉 的例子上。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外語的問題了。原以為學習外語 是在“出國大串連”的時代才時髦的,卻沒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 的孟子就有這方面的論述了。而且,不管孟子所舉的例子是真實 的還是假設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卻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達官 貴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外國語”。(我們當然知道,所謂“外 國”是指當時的概念而言,實際上是漢語的方言。)
我們這裡研究而加以肯定的是他所強調的語言環境問題。誠 如孟子在本章中所論,語言口耳之學,語言環境至關重要。這是 凡有過學習外語經歷的人都深有體會的。孟子的分析具體而生動. 讀來很有親切感。我們真該把他的這一段論述收入學習外語方面 的入門教材中去。
下一篇(脅肩謅笑,病於夏畦)
滕文公下
脅肩謅笑,病於夏畦
【原文】
公孫五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幹木①逾垣而闢②之,洩柳閉門 而不內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④而惡無禮, 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⑤孔子之亡也, 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 得不見?曾子曰:‘脅肩餡笑,病於夏畦(6)。’子路(7):‘未同而言, 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 已矣。”
【註釋】
①段幹木:姓段幹,名木,晉國人,清高而不屑為官。魏文侯去拜訪他, 他卻翻牆逃走不見。②闢:同“避”。③洩柳:人名,魯穆公時人。 辦同“納”。(4)陽貨欲見孔子:事見《論語·陽貨》(17·1)。“見”在 這裡作使動用法,是陽貨想讓孔子來拜見他的意思。⑤瞰:窺視。 (6)脅肩謅笑,病於夏畦:脅肩,聳起肩頭,故作恭敬的樣子。脅肩謅笑形容 逢迎謅媚的醜態。畦:本指菜地間劃分的行列,這裡作動詞用,指在菜地裡 勞動.
【譯文】
公孫王問道:“不主動去拜見諸侯是什麼道理?”
孟子說:“在古代,一個人如果不是諸侯的臣屬便不去拜見。 段幹木跳牆躲避魏文侯,洩柳閉門不接待魯穆公,這些都做得過 分了。迫不得已時,見還是應該見的。從前陽貨想要孔子去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