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族;荊、舒是南方的異族。(30)市賈不貳:賈通“價”;不貳,沒有兩樣。(31)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約相當於現在三尺多一點。 (32)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後文的什、百、千、萬都是指倍數。 (33)巨屨小屨:粗糙的草鞋與精緻的草鞋。
【譯文】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 處,成為您的百姓。”
滕文公給了他住處。
許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蓆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揹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聖人的政治,那麼,您也是聖人了, 我們都願意做聖人的百姓。”
陳相見到許行後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
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現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自己,怎麼能夠叫做賢明呢?”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後才穿衣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於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麼,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 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
“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 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 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四處氾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穀物沒有收成,飛禽起獸危害人類, 到處都是它們的蹤跡。堯為此而非常擔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於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源水,引流入海; 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進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行農業耕種。當時,禹八年在外,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前都不進去,即便他想親自種地,行嗎?
“后稷教老百姓耕種收穫,栽培五穀,五穀成熟了才能夠養育百姓。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那就和禽獸差不多。聖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係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 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堯說道:‘慰勞他們,安撫他 們,開導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他們,使他們創 所,再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品德。’聖人為老百姓考慮得如此之 難道還有時間來親自耕種嗎?
“堯把得不到舜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和 陶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那些把耕種不好田地作為自己憂慮的,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