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贍(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雲(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
【註釋】
①假:借,憑藉。②待:等待,引申為依靠。③贍:充足。 ④《詩》雲:引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⑤思:助詞,無 義。
【譯文】
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 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 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詩經》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原文】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 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 閒暇①,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雲②:‘迨③ 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④,綢繆牖戶(5)。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 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7),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雲(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太甲》(10)曰:“天作孽,猶可 違(11);自作孽,不可活(12)。’此之謂也。”
【註釋】
①閒暇:指國家安定無元內憂外患。②《詩》雲:引自《詩經·邪 風·鴟鴉》。 ③迨(dai):趁著。④徹:剝取。桑土(du):桑樹根; 土同“杜”,東齊方言說“根”為“杜”。。⑤綢繆(mou):纏結。牖 (you):窗子;戶:門。③下民:民義同“人”。這裡的詩句是以鴟鴉 (一種形似黃雀而身體較小的鳥)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稱人為“下民”。 (7)般(pan):樂。怠:怠情。敖:同“邀”,指出遊。(9)《詩》雲:引 自《濤經·大邪·文王》。③永:長久;言:語助同,大義。配:合。命: 天命。 (10)《太甲》《尚書》中的一篇。(11)違:避。(12)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 居於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溼卻又居於低窪的地方一樣。 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於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並且趁國家無內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 會畏懼你。《詩經》說:‘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好窗子和門戶。現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 ‘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說: ‘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尚書·大甲》說: ‘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 其朝矣;市,廛而不徵①,法而不廛②,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 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③,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④,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⑤無夫 裡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 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 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8)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註釋】
①廛(Cha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貨棧。徵:徵稅。②法而不廛: 指官方依據法規收購長期積壓於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③譏 而不徵:只稽查不徵稅。譏,查問。④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⑤廛:這裡指民居,與“廛而不徵”的 “廛”所指不同。(6)夫裡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裡 布”,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