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認為是地名(湖北均縣北),或認為是指水的顏色(青蒼色)。各種意 思都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③濯(Zhuo):洗。④纓:系帽子的絲帶. ⑤《太甲》曰:《公孫丑上》(3·4)已引過這句話,可參見。
【譯文】
孟子說:“不人的人難道可以和他商議嗎?他們對別人的危險 心安理得,從別人的災難中牟利,把導致家破國亡的事當作樂趣。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議,那怎麼會有國亡家破的事發生呢?從 前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 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了說:‘弟子們聽好了啊!水清 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都是因為水自己造成的。’ 所以,一個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 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 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上天降下 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了。’說的就是 這個意思。”
【讀解】
水的用途有貴有賤(“濯纓”與“濯足”),是因為水有清有 濁成的,人的有貴有賤,有尊有卑又何嘗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僅個人如此,一個家庭,一個國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為不自尊,他人才敢輕視;家由於不和睦,“第三者”才 有插足的縫隙;國家動亂,禍起蕭牆之內,敵國才趁機入侵。所 有這些,都有太多的例證可以證實。我們今天說“保壘最容易從 力部攻破”,其實也正是這個意思。
所以,人應自尊,家應自睦,國應自強。禍福貴賤都由自取。 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下一篇(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離婁上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 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①。民之歸仁 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②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③ 者,鸇 ④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則 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 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 以陷於死亡。《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6)。’此之謂也。”
【註解】
①爾也:如此罷了。②壙:同“曠”,曠野。③爵:同“雀”. ④鸇 (zhan):一種像鷂鷹的猛禽。⑤艾:即陳艾,常用於灸病,存放 時間越久,療效越好。(6)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引自《詩經·大雅·桑 柔》。淑,善,好;載,句首語助詞,無義;胥,相;及,與;溺,落水.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 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援,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 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援,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援 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援;獲得民心也有辦 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 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 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 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 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當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 德,那麼,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就是他不想統一天 下,也會身不由己了。現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 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 終身都得不到。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 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詩經》說:‘那如何做得好,不 過是相率落水罷了。’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讀解】
一個是民心問題,一個是仁政問題。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 成。
民心問題反映的是民本主義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當然,還沒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 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則失民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壞人在 無意中幫助了好人,惡成了促進歷史前進的動力。這裡面所蘊含 的,正是善與惡的歷史辯證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