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註釋】
①西子:指春秋時越國美女西施,這裡以她代指美女。②惡:這裡與“西子”相對,主要指醜陋。
【譯文】
孟子說:“像西施那麼美麗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汙穢惡臭的東西,別人也會捂著鼻子走過去;雖然是一個面貌奇醜的人,如果他齋戒沐浴,也同樣可以祭祖上帝。”
【讀解】
幸好只是不潔,問題還不很大,如果是麻瘋病、“愛得死” (愛滋病)之類的,那可就慘了!豈止是掩鼻而過?多半是談“西子”而色變了罷。
相反,面貌奇醜如雨果筆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聖母院做敲鐘人。上帝當然會接受他的祭祀,併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貴在保持勿失;有醜有惡不足懼,貴在自新。
這就是美醜善惡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下一篇(愛人者人恆愛之)
離婁下
愛人者人恆愛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 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 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 禽獸又河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6)於天下,可傳於後世. 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註釋】
①橫逆:蠻橫無禮。②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態度。奚宜:怎麼應當。③由:通“猶”。下文“我由未免為鄉人也”中的“由”也通 “猶”。④擇:區別。⑤難:責難。(6)法:楷模。
【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 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於後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麼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於君子別的什麼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於,不合於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讀解】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這是一段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讀起來,使人感到與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就像我們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樣: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這世界有真心的愛,讓這世界充滿情和愛!
道理並不深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關鍵是要有行動的熱情。 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行動的熱情,許多人際之間的矛盾糾葛就會沒有了,許多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了。問題是,我們從幼兒園時就接受這種互愛互敬的教育,而實際到底做得怎麼樣呢?
恐怕也應該接受孟子的建議,來一點反躬自省吧。
下一篇(不孝有五,不顧父母)
離婁下
不孝有五,不顧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