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2/4 頁)
問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註釋】
①財: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 就是說
,淑、艾同義,“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為學生
,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學的。這也就是所謂“私淑弟於”的意 思。
【譯文】
孟子說:“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化育的;有成全品
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學識風範感化他人使之成為私淑弟子的。
這五種,就是君子教育人的 方式。”
【讀解】
我們在前面已經聽孟子說過:“教亦多術矣。”(《告子下》)但他在那時並沒
有說“多術”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點說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
之教”。現在,他又列出了五種 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經逐一列舉了孔子、孟子用這五種方式在不同學生身上的運用,比如說
孔子對顏淵、曾子就是“如時雨化之者”;對冉伯牛、閩子騫就是“成德者”;對子
路、子貢就是“達財者”;而孔子、孟子分別對樊遲、萬章就是“答問者”。至於“
私淑艾者”, 朱熹舉的是孔子、孟子分別對陳亢、夷之。其實,孟子自己認為, 他
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離婁下》裡,他曾經說過:“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
諸人也。”這其實就是對“私淑艾者”的最好 解釋。
雖然孟子在這裡所列的五種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 各方面,但嚴格說
來,它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教學體系,各種方式之間也沒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只是一
種列舉的性質。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據學生們本身的不
同情況,因材施教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不是從理論方面作系統的要求,而是從教
學實際情況出發,把它們引入教學實踐,即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
廣與應用價值的。
下一篇(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盡心上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原文】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
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①。君子引而不發,
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註釋】
①彀率:拉開弓的標準。
【譯文】
公孫丑說:“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樣,似乎高不可攀。為什麼不
使它成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
孟子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的工人而改變或者廢棄規矩,絕不因為拙劣
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張滿了弓而不發箭,只做出要射的樣子。他恰到好處
地做出樣子,有能力學習 的人便跟著他做。”
【讀解】
這裡包含相互聯絡的兩層意思。
第一層,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為追求真理的困難或目標高遠而降低目標
或標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樣,高明的老師不能因為懶惰愚笨的學生而改變或
放棄準則。這就是“大匠 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第二層,“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善於引導的老師總是給學生留有消化理
解的餘地,重在傳授方法,以身作則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這就是‘引而不發
,躍如也。”把弓拉滿,但卻 並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樣子,啟發學生
理解,激發 他們躍躍欲試的願望。所以,孟子又把這種做法歸結到“中道而 立”的
落腳點上。所謂“中道”,也就是無過無不及,做得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如此一來
,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與學習的問題 與儒學所標榜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
聯絡在一起了。
做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