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的空曠石室嗎?
從地理位置上看,龍游位於衢江的中部,衢江是錢塘江南緣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書記載,錢江下游歷來河面開闊,無數貨船終年往返於杭州和龍游之間。在春秋時代,龍游被稱為姑蔑,就曾是當時的水運中心,到了西漢,姑蔑又更名為太末,不僅仍然是水運中心,而且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地。
在龍游縣志上,記載著利用水路運輸的龍游商幫,至今在龍游一帶還儲存著許多造船作坊,而在江堤上還矗立著曾經拴船用的將軍柱,這都印證了當時水運繁榮的景象。
龍游石室的建築主體是24個容量巨大的地下大廳,在這些大廳的一側有一個預留的坡道,沿著坡道往上走,就可以從空曠的大廳走到地面來。因此有人提出,這些石室可不可能是古代商人們儲存物資的倉庫呢?
楊鴻勳:我也不贊成是倉庫,我認為它不符合道理,為什麼呢?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江邊的倉庫,都是沿江的石壁上鑿開的橫穴。船來了,無論是茶葉還是瓷器,或是糧食,放起來非常方便。坐船來了往裡卸貨就是了,拿貨也很容易,沒必要爬上去開一個小口再順樓梯下去,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有人提出,是否過路商人考慮到貨品的安全的問題,所以才將貨物存放在這樣的不易被人發現的地下石室中。而且,選擇在遠離江岸的地方挖掘石室,是否也是對江水漲水的一種躲避呢?
楊鴻勳:安全問題沒有相關記載,而且,石室太多了,哪有人有這麼多的貨物呢?而且,做生意的,都非常講究經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降低成本,似乎沒有必要用幾年時間挖掘這麼深的石室,所以恐怕還是國家行為。
至於江水漲水的問題,歷史實踐證明,幾乎倉庫都是修築在江邊的,這樣非常方便,並不是說江水水位每天像大海一樣漲潮。既然長期人們都是這麼做的,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專家們在古籍中找到了一幅名叫《翠巖春雨》的明代圖畫,畫中描繪了龍游地區一個叫翠光巖的地方,曾經開鑿石洞儲存物品的情景,或許將這個倉庫和龍游石室做個比較,會有一些有益的啟發。
非常幸運,經過一番周折,專家們竟然找到了這個在明代以前就存在的翠光巖。這個石洞已經完全被淤泥填埋,但暴露出來的洞頂的鑿痕,倒和龍游石室的洞頂有幾分類似,不過也有兩點實質性的差異,一是這個洞窟是橫穴。二是從大的位置上看,它臨江而建,洞口直接衝著江水,顯然這才方便貨物的運輸。
專家們又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龍游石室如果不是用來儲藏物資,它開鑿的目的性又很強,那麼,它有沒有可能是古代的陵墓呢?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不可告人的神秘工程(2)
楊鴻勳:再有一種說法是墳墓說,認為這是陵墓。許多人認為有道理,因為北京附近的許多陵墓,都是地下宮殿。包括金字塔,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它是埃及法老王的陵墓,我們看到裡面都是石室。
但是這個說法也存在問題,如果是陵墓,首先地方誌必有反映,是什麼人的陵墓?因為窮人做不起,應該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官員之類。這麼大個兒的陵墓,二十幾個,這麼大的家族,地方誌必有反映,必有記載。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大的空間,擱一個棺材還是擱很多棺材呢?這麼空曠的陵墓還非常少見,1000平方米擺500個棺材、300個棺材?還是就擺一個,有沒有必要這麼大?
一般來說,附近有陵墓的地區,老百姓也應該知道。什麼什麼將軍墓,什麼什麼王侯墓,所以陵墓的說法從已有的形式、做法、規格和記載,沒有類似龍游石室的形式。從這一切看,我認為,我現在只是說我的意見,我個人認為是缺乏根據的,缺乏說服力。
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幾次來到浙江龍游實地考察,他分析了關於龍游石室建造目的的各種猜測,發現無論是採石說、倉庫說還是陵墓說,都有其不可解釋的許多疑點。楊鴻勳曾經為許多古代建築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但他對龍游石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楊鴻勳:我認為要分析一個產品,一個東西,要從社會需求來認識它。這麼多洞幹什麼用?這是頭一個提出的問題。什麼人有這種需求才出現造這個東西,我想這是個切入點。比如說地方上非常有錢的大財主,他的金銀財寶或者糧食特別多,他要鑿一個地下的洞,這個很乾燥,我在這裡裝東西,這是一種社會需求。但是他有多少金銀財寶和糧食,要裝2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