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的80年代初,遼寧省的考古工作者做普查,發現了石碑遺址,這裡屬於錦西市。在海邊有一個村子,在這個地方有一塊大土包,就在海灘邊上。探測之後,發現裡面包含了一個大夯土墩,有四十米見方,經過探測,周圍是一大片遺址,試掘之後,發現了秦瓦,實際上是一個大的脊頭瓦。
因為秦朝的延續時間很短,才十幾年,所以秦瓦當花紋變化不是太大,很難斷代,我們只能籠統地說秦漢遺址。但是我們在遼寧發現的一些遺址,和西安附近出土的瓦當相比較,我們發現兩者非常相似,對照了之後,我們比較傾向於認為這些東西是秦朝時代留下來的。這些東西一出土,我們就推測是秦朝的宮殿了。就這樣,在海邊發現一處秦的宮殿。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古建築研究的專業人士,在遼寧附近發現秦代宮殿,令楊鴻勳興奮不已,這讓他馬上想到了人們一直在苦苦尋找的碣石門。他決定立刻趕往考古現場,對遺址進行調查。
楊鴻勳:我第一次去,他們給我介紹情況,說這兒有一個旅遊名勝點,叫做孟姜女的姜女石,傳說孟姜女死了化成石頭了。那麼,旁邊三塊大石頭是什麼?老百姓都說這三塊大石頭是孟姜女帶的三個大包袱,她去找丈夫,她的丈夫被秦始皇抓去修長城。
這個故事非常吸引我的注意,但是並不是因為孟姜女的傳說,而是這個傳說和秦始皇有關係,這個就比較有意思。再一個他們介紹情況之後,說這裡有一個四十米見方的大夯土墩,就是石碑地的遺址主體這部分,對著海里那個礁石就是所謂的姜女墳。
夯土土墩和碣石的相對關係,讓楊鴻勳異常興奮,因為在傳說中的碣石門,本應正對著一座巨大的碣石宮。那麼,兩個遺蹟之間究竟能否找到相應的關係呢?
楊鴻勳:我問他們對得準不準,他們一開始說對準了對準了。後來我不放心,因為這邊還有三塊大石頭,我急於想知道這些石頭和夯土墩之間有沒有軸線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就問了負責測量的同志,他直接用儀器看,他說對得不準。我又問,不準的話靠哪邊呢?他告訴我,中軸線是靠這個姜女墳這塊大石頭的西邊,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大石頭和三塊大石頭之間。
這下子我就更高興了,因為這加深了我的一個設想。旁邊的三塊石頭,也就是那三個大包袱,當年應該是一塊。我就問當地老百姓,老百姓說,解放那一年,這三塊大石頭還遭到了雷擊,有一塊被雷擊劈了。這就更加強了我的想法:二千多年來,在大海上這麼一塊石頭,被雷擊或者地震,滑下來變成三塊了。這個怎麼證實呢?我建議他們找當地的水文站,讓他們能夠探察一下,在落大潮的時候,水位很低的時候,潛水下去,查一下,看一看,我懷疑這三塊大石頭之間有一塊和東邊的一塊大石頭,可能是和大陸架連在一起的,另外兩塊鬆散擺在地上。
這個很快也得到證實了,那一塊大的是跟大陸架連著的,它有根,那兩個沒根,是從上面下來的。這樣的話,就加強了我的推測和認識,認為它就是碣石宮。對此更有信心了。
在楊鴻勳的判斷下,在數千年前的秦代,海中孑然而立著兩塊巨石,像一座宮殿的門闕一樣。而在這個長長的中軸線上,這個宮殿也是以“碣石”命名,被稱為“碣石宮”。
楊鴻勳: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兩者之間的聯絡,我調查訪問當地的老百姓。當地有一個傳說,這個傳說是非常可信的,因為就是發生在最近的事。他們說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附近的好幾個村子,老百姓都套著大車來拉海里的石頭,因為從海灘通向姜女墳這個石頭這兒,有一條大路,石頭鋪的,而且是大石頭鋪的路,一落潮就露出一條大路,一漲潮就沒上了。這條路在1958年以前還有,不過現在看不到了。1958年的時候村子裡頭好多人套著大車來拉這些石頭,當做建築材料給賣了。我一聽這個太有意思了。為什麼?在建築藝術創作上,這兩塊石頭孑然而立,已經肯定了,那是一個天然的門闕,非常符合秦代的創作意圖。在秦代有一種思想,就是要把自然形態納入建築規劃中,藉助自然的形式來助長建築藝術的效果。比如阿房宮前殿,是以表南山之巔為一闕,這和它把自然界的兩個山峰作為宮門雙闕一樣,中軸線對著大宮。這樣的話氣派就非常大,建築、人為環境、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自然界有這個東西,那是很不容易,有這兩個大石頭作為門闕,就很像表南山之巔以為闕一樣,它是表東海碣石以為闕,所以加強了我的理解,猜測它可能是碣石宮的遺址。特別是這條道一出來,這在建築藝術創作上是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