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就好像戴仙花、飲仙酒,其樂無窮。但是,得藥入爐又需要便宜溫養,神明默運,謹守護持,一意不散,否則就會火候差失,爐毀丹飛。�
張三丰在內丹修持的各個環節,諸如戒欲、採藥、煉藥等各有一首詞加以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說沒有超乎前人的獨到之處。但是,他卻突破了長期以來道學文字艱深玄奧的規束,把魏伯陽《參同契》、陳轉《無極圖》、張伯端《悟真篇》的煉形、保精、調神、運氣、歸真還原等修真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形式表現出來,這便是張三丰在促進道教思想傳播方面的貢獻。後世道眾因此對他的《無根樹》推崇備至,說它“吐老莊之秘密,續鍾呂之心傳”,不少道教宗師不厭其煩地對《無根樹》進行註釋闡發,其中以清代龍門派傳人劉一明和內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註釋最為詳實和精到。對張三丰本人道教也極為崇拜。明清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幾乎都同張三豐有聯絡,寶雞三豐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相繼出現。據統計,清末時奉張三丰為祖師的道派就達17個之多。其中不乏影響較大的派別,如道光年間李西月自稱遇張三丰親授秘訣,講道納徒,活躍於四川樂山一帶,創立了當時最大的道派之一。
三、創立武當絕技
武當絕技、少林功夫,集中華武術之大成,是民族歷史遺產寶庫中兩顆燦爛的明珠。人們根據武當與少林武術的不同特點,分中國武術為南派北派、內家外家,素有“南尊武當,北重少林”之說。少林拳奉達摩為始祖,武當拳則以張三丰為開山。
張三丰是怎樣創造出內家拳的呢?這是明清以來武術界、學術界普遍感興趣的問題。迄今為止,流行三種說法:�
一是真武神授。《王徵南墓誌銘》和《寧波府志》載,張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次日黎明,張三丰被一群攔路搶劫的強盜圍住,便運用神授拳技打敗了這群強盜。從此,張三丰以拳技聞名於世。�
二是鳥蛇斗的啟示。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丰觀“鳥蛇鬥”的故事,說張三丰在“邋遢崖”看見一隻鳥與一條蛇打架,每當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自由自在地鑽進了草叢。張三丰由鳥蛇鬥得到啟發: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於是,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內家拳。�
三是脫胎少林拳。拳師王徵南的弟子黃百家在他所著的《內家拳法》中,說張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後來對少林拳進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內家拳。金一明所著《武當拳術秘訣》說得更為具體。他說,少林拳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骼。張三丰始習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奧旨,復從而翻之,變十八式為十八字,納五拳法入段錦。內家拳就這樣誕生了。
筆者以為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神授拳法說固然是操道家借神道以施教的故伎,但從夢中得到啟迪,如同世界著名創造家、發明家從夢中得到靈感一樣,還是符合情理的。把長蛇的蜿蜒輕柔與內家拳的以柔克剛牽合在一起,雖然顯得生硬,但模仿動物的動作創造拳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華佗創造的“五禽戲”不就是先例嗎!武術中的猴拳、鷹爪功之類不正是模仿動作而來的嗎!脫胎少林之說將少林的五拳十八式同武當的十段錦十八字對應雖然有些附會,但人所共知,拳家只有在精通多門功夫的基礎之上才能有所建立。張三丰雲遊數十年,足跡遍佈江湖,據《道教派別宗譜》,他在嵩山崇福宮住過,學些少林拳腳功夫是可能的。當他精熟少林拳法後發現這些功夫奔騰跳躍,容易為人所乘,就對它加以改造,使其變為以靜制動的新拳法,這也是合乎情理的。�
張三丰創造內家拳或多或少地與夢中的靈感、動物的啟示和少林拳的先導相關,同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更是緊密相連。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徵處處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
張三丰精貫道教經書,史稱他“論三教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他創立的內家拳技,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數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演繹引申而來的。內家拳博大精深,派別林立,但都奉張三丰為祖師,拳技也有著共同性的特徵,即注重內功,陰陽變化,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體現在具體的應敵對抗中則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煉精化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