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使人們動用軍事力量。”
據邁克爾·克萊爾所述,轉折點是在英國海軍決定把燃煤艦隊轉變成燃油艦隊的時候,這一舉措不僅得到了最主要的石油公司之一的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的支援,而且可以說是由該公司發起的。
20世紀初,由於歐洲緊張局勢不斷加劇,主要強國締結為兩大陣營,英國、德國以及其他各國開始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德國已經建成了無敵戰艦,意圖很明確,就是要趕超英國而擁有一流的海軍力量。
英國開始設計體積更大的艦船,以保持其領先的地位,但如果不縮小儲煤空間,則會遇到提升火力的困難。看起來似乎是,海軍要麼必須放棄擴容、提速和延長持續航行的時間,要麼必須放棄升級武器。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的馬庫斯·塞繆爾當時主動找到英國海軍,提議把英國艦隊從以煤炭為燃料轉為以石油為燃料。假如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成為英國海軍的供應商,這對其生產的石油來說將會是一個有保障的巨大市場。
費希爾那個時候是英國第一海軍大臣,他已經在考慮艦隊要以石油為燃料,於是他熱情地採納了馬庫斯·塞繆爾的建議。事實上,他是如此熱情,以至於不久便被人稱為“石油瘋子”。妥協就不是一個男子漢,費希爾的一句話被後人奉為經典——“戰爭的本質是暴力,戰爭中的中庸便是低能。”
費希爾指出,大型艦船所需攜帶的煤炭量降低了其速度。一艘以石油為燃料的艦船所需的燃料儲存空間更小,司爐工更少,而且不同於以煤炭為燃料的艦船,以石油為燃料的艦船可以在海上補給燃料。它還可以更快地提速,由於它不需要煙囪,敵人更不容易看到它,甲板上的機關槍也可以更寬廣的角度瞄準。
儘管把石油用做艦船和潛水艇的燃料的試驗早在1903年就開始了,但轉為以石油為燃料的主要障礙是當時英國沒有石油(和充足的煤炭)。如果石油供應得不到保障,它將負擔不起艦隊以石油為燃料的費用。
溫斯頓·丘吉爾當時是第一海軍大臣,是他找到了解決辦法。這個辦法對馬庫斯·塞繆爾根本沒有好處,但卻開啟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地區中東地區的大門,在那裡進行大規模地開發,而且在後半個世紀裡,這使英國在該地區發展方面成了一支主導力量。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拼死爭奪:中東是如何被瓜分的
英國軍隊已經佔領了巴格達,但1918年11月,他們違反了就在一週之前達成的停戰協議,又佔領了摩蘇爾。在英國軍隊逼近巴格達時,英國戰時內閣秘書長莫里斯·漢基閣下在給鮑爾弗的信中這樣寫道:“控制這些石油的供應成為戰爭的首要目標。”而法國得到的“禮物”則是英國已經佔領摩蘇爾的既成事實。
步入20世紀之際,中東地區還是一個不發達的地區,是一個被人忽視的地方,這裡很少引起外界的關注。中東大部分地區都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長達600年之久,但卻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欠下了歐洲銀行的重債,並向法國和英國割讓領土,但當時奧斯曼帝國伊斯坦布林政府仍然統治著如今包括伊拉克、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以及沙特*在內的部分地區。
當時的波斯就是如今的伊朗,儘管當時它北面面臨著來自俄國的壓力,但它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由於沒有資產階級和商業階層,波斯處於由國王統治下的封建時代,惡霸地主控制著無知的小農。遊牧部落,就像沙特*的遊牧民族一樣,遊走在東部沙漠一帶。這個沒有希望的地區在20世紀變成了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生產地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年裡,英國正在考慮把海軍艦隊改造成以燃油為動力的艦隊,但卻害怕會依賴外國石油供應商給其艦隊提供燃料。除了從世界另一邊的緬甸獲得石油供應以外,在英國使用的所有石油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或者是從俄國、羅馬尼亞、美國進口,或者從遠東地區進口。它要尋找一個距離其較近的石油供應商,並且是在發生歐洲戰爭的情況下不會有歐洲列強競爭危險的一個石油供給商。
威廉·諾克斯·達西(William Knox D’Arcy)是一位英國企業家,他在澳大利亞勘探金礦時就已經發財致富。1902年,他從波斯國王手中買下了石油勘探特許權。《聖經》中對永不熄滅的火焰的描述使達西受到了啟發,他認為這可能說明那裡有石油存在。
對於達西和他的總工程師喬治·雷諾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