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的世界,去理解和開導他們吧。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和孩子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1)
我們在電臺做《楊文教子》欄目時,曾經有個十八歲的女孩兒來找我們。當時她懷孕了,自己不知道怎麼辦好,想讓我們幫她找個婦科大夫。看著那個還一臉稚氣的孩子,我們心裡為她惋惜也為她心疼。問:“為什麼不告訴媽媽?”她很沮喪地對我們說:“我不敢,我媽媽會打死我的。從小到大我什麼事也不敢告訴媽媽,沒有一件事情她會幫助我。”然後又用請求的語氣對說:“我在節目中聽阿姨的聲音很可親,我覺得你們會幫助我。”
那一刻,我們為那個女孩兒的媽媽感到難過。在我們看來,這是多麼失敗的媽媽啊!有哪個媽媽不願在孩子最需要自己的時候出現?可是,她的女兒,在人生遇到問題時,寧願相信我這個陌生人,也不敢告訴自己的媽媽。
我們幫助了那個女孩子,並勸她回家休養,她不。我們把她從醫院送到學校門口,看她一個人回到學校的集體宿舍,很心疼。從那個孩子對媽媽的不信任裡,我們感到了她媽媽的“失職”。
那天回到家,麓雪對她的女兒說:“寶貝,你一定記住了,在這個世界上,爸爸媽媽是你最值得信賴的朋友,是會全力以赴幫助你甚至不惜生命的朋友。”女兒笑了,幽默地說:“一廂情願啊?”
是啊,想一想,我們長大了,當有憂愁或者喜悅時,我們想到的第一個人是誰?是朋友還是父母?有多少人在長大的歲月裡,會把自己的父母當作知心的朋友?喜悅與之分享,悲傷共同分擔……
我們是父母的兒女,也是兒女的父母。世界上的親情莫過於這樣的關係。可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在我們與最親近的人之間,是否有那麼一段無法走近的距離?是否所有的父母都能和自己的兒女,在彼此理解的和諧裡,欣享天倫之樂?
前臺灣成功大學校長、美國流體動力學專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吳京,這個七旬老人現在想來最讓他驕傲的,不是他曾經獲得的頭銜和榮譽。最讓他幸福快樂的,是今天還能和已經成年、事業有成的兒子們,靠在牆邊圍著火爐,享受聊天的幸福,這是一家人相偎相伴的快樂時光。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學府,都已是不惑之年,也都已是孩子的父親。吳京說,在他的孩子成長的歲月裡,他給孩子的時間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在和孩子共同的活動中,兩代人形成平等交談、相互溝通的習慣,代際障礙自然會排除,隔膜也自然能打破,彼此建立起了友好親密的感情,並且延續了一生。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和吳老先生一樣,終生擁有和孩子知心朋友般的天倫之樂?
現在城市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同齡夥伴,加上父母對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這就在客觀上要求獨生子女的父母,充當孩子同齡夥伴的角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越來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所以,無論是從我們本身的義務上,還是從孩子教育的意義上,還是從我們老年的幸福上來講,與孩子從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重要的,必須的。
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一廂情願”來到這個世界上,但父母卻真的無法再“一廂情願”就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
不妨讓我們來做一個自我測定:我們有多少時間能夠和孩子玩耍?我們知道孩子快樂的事嗎?我們知道孩子什麼時候不開心嗎?我們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誰嗎?我們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孩子有心事會和我們說嗎?我們能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煩惱嗎?我們能接受孩子的世界和我們的不同嗎?……
和孩子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2)
那就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做孩子的好朋友吧。
首先,要給孩子時間。那些與孩子相處愉快和諧的父母,基本都是肯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的。做遊戲、畫畫、運動、做家務、旅遊、聊天等等。當我們與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樂時間時,就是我們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在同喜同樂中捕捉教育的契機。透過與孩子的親密接觸,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被孩子在心理上接納。如果不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度過,再怎麼想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可能都會很難。
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很神秘的世界,只有開啟疏通管道,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給孩子輸入精神營養。想想看,如果有人讓你坐下來,然後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