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孔子教子貢為仁在於事賢友仁,以成其德。
註釋
①為仁行仁。
②利動詞,使其精良。
析論
工匠希望把事情做好,就必須使用精良的工具;君子若要為仁,也必須結交仁士與賢大夫。
君子居處在一個邦國,要事奉賢能的大夫,以觀摩其臨民接物之方與從政治事之學,以為服務社會之資。君子擇友,必屬有仁德之士,其用意在於以文會友,修道輔仁。晏子曾說:“吾聞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士。居必擇處,所以求士也;遊必擇士,所以修道也。”(我聽說君子居家一定會挑處所居住,出遊也會選擇有修養計程車人為友。居家挑處所,目的在找到好士人;出遊選擇有修養計程車人,目的在修成道德。)(見劉向《說苑·雜言》篇)“擇士以修道,交友以輔仁”,就是“友其士之仁者”的註腳。
綜上所述,可知孔子指點子貢為仁當親近賢能仁厚的師友,相觀而善,熏習日久,自能涵養仁心,日進於高明。
(十)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里仁》第四·一)
章旨
孔子教人應選擇風俗仁厚的鄉里作為住所。
註釋
①里仁為美鄉里間具有仁厚的風俗,才是美好的地方。裡,鄉里。
②擇不處仁選擇住所,卻不居住在風俗仁厚的鄉里。處,居也。
③焉得知如何算得上明智呢。知,音zhì,通“智”。
析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日孟母三遷,主要原因就是要選擇“里仁為美”的環境,使孟子能在優美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果然達到了期望的目的。可見環境對人格的成長影響有多大。處在今日社會中,良好的社群,如果大家都能攜手合作,和睦相處,而又有優美的環境,相信在這種地方成長的孩子,一定是人格健全、學業進步。所以孔子告訴我們選擇居住的處所不能不謹慎,不能不選擇民風淳厚、環境優良的地方。
(十一)
子曰:“當仁①,不讓於師②。”(《衛靈公》第一五·三六)
章旨
孔子鼓勵門人要勇於行仁。
註釋
①當仁遇到行仁之事。
②不讓於師不必對師長謙讓。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論語卷·論仁愛(5)
析論
弟子對於師長凡事都必須尊敬,都必須謙讓,所以有師長在,處處注意禮貌,處處以師長為先。但是唯獨行仁之事,孔子卻告訴我們“不讓於師”。孔子的意思,不是要我們不尊師,而是認為行仁之事是出之於本心的,比尊師更具急迫性,就好比我們看到一個人要掉到水裡去,我們不能因為有老師在而不急於去拯救他,要知道救命是不能謙讓的。所以行仁宜勇,無須謙讓,況且老師也會樂見學生勇於行仁。因為這也是一種“盡己之心”的表現。從這一章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思想所注重的實質意義。
(十二)
子曰:“志士仁人①,無求生以害仁②,有殺身以成仁③。”(《衛靈公》第一五·八)
章旨
孔子言志士仁人視仁德重於生命。
註釋
①志士仁人有高尚志向節操與道德的人。
②求生以害仁為苟且求活命,而拋棄操守,損害仁德。
③殺身以成仁犧牲生命,而成全正義、仁德。
析論
人的一生中,多處於正常的情境,但有時也會遇到非常的情境。在非常的情境下,對於生命的詮釋就和正常情境不同,這時精神意義往往會高過於實質生命,轟轟烈烈的犧牲,就毫不勉強,所以古來忠烈之士能為國殉難,保衛家園。若在危急存亡關頭,只求腆顏苟活,則活著為人唾棄,生不如死,死後遺臭萬年。故有志之士不屑為,仁德之人不忍為也。
宋代文天祥戰敗,為元兵所俘,(新浪讀書獨家首發)拘燕京三年,終不被利誘,不為威屈,作“正氣歌”以表###志,從容就義。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正是“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表現,文天祥不愧是個志士仁人。
(十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②。仁者安仁③,知者④利仁⑤。”(《里仁》第四·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